《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江苏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形成相互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信息交流和评估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二、教学重难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后续内容。本节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特点、成像原理、平面镜的应用及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初步知识。通过本节教学应该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初步了解虚像的概念。《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受到科学方法的研究的教育,同时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本节只强调平面镜成像具有“像物等大、像物等距,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是虚像”,不讲成像的对称性。教材设计的表格里,强调了该实验应在不同的位置做两次,这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是十分有益的。与传统教材相比,教材没有将凸面镜和凹面镜单独安排一节,而是安排在STS里,作为平面镜知识的拓展。教学重点: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三、教学策略平面镜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物品,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键是提炼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的应用,必须对大量的平面镜成像的事实进行研究。以生活实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通过实例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大胆的猜想假设、围绕实验目的选择合适仪器、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证据得出科学结论、交流试验中的得失优缺点、评估实验方案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独立探究学习铺平道路。探究学习中,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实验方法、过程进行评估交流,增进学生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发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实验引入:“水火相容”如图1,在镀膜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玻璃板后放置一个略高于玻璃板的量筒。此时会观察到量筒中有一个燃烧的“蜡烛”。请学生上台来向量筒中加水,将玻璃板后的蜡烛浇灭,提示“水火不容,水能灭火”。然而当量筒内装满水后,蜡烛仍能燃烧。图1在学生产生疑惑和猜想后,教师再展示其中的“秘密”:后面的蜡烛其实是灭的,大家看到的是前面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让学生观察手中的平面镜,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的物体叫做像。蜡烛的火焰没有被水浇灭是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学生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物理的神奇,激起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究实验为什么采用玻璃板而不用平时用的镜子做了铺垫。新课教学(30分钟)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平面镜找到你的像,当你远离或靠近平面镜时,仔细观察你的像的大小、位置是否变化,如何变化?根据观察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拿着平面镜仔细观察远离或靠近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的变化。通过找像并观察像的大小、位置与物体的大小与位置的比较,让学生初步领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为猜想假设由此引入“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2.猜想与假设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体验大胆地进行猜想,说出猜想依据。对于学生的猜想不置可否,然后问他们“你们想知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