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电子导学案——(四)年级(语文)学科(上)册单位:回民小学授课人:李应柱班级:四时间:2014年10月20日课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型精读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周恩来之所以会“为中华而崛起而读书的原因?”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变化进行仿写。3、我能把课文的优美词语积累下来。重点读中体会“为中华而崛起而读书的原因?难点思考我为什么而读书?教学准备师课件及周总理的图片资料生搜集周总理的图片资料教学流程导学过程导案学案预经典诵读出示名言警句: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主持人领读。2、全班齐读学—孔子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前置学习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表现了周恩来是个怎样的人?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教师出示“自学目标”)1、紧扣词语“中华不振”,读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默读课文1---6段,让周恩来当时心情”疑惑”的是什么?2、伯父说------------------------------------------------------------------------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那件事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用“-----”画出来。我想对中国巡警说:-----------------------------------------------------------------。我想对那些得意洋洋的外国人说:---------------------------------------------------------。我还想对自己说:---------------------------------------------------------------4、学生围绕这些疑难问题,细读课文。明确课文中要了解的词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细读,了解词句意思,主要把握新词或新句式、关乎课文中心意思的词句、引申含义的词句。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部分,通过对比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感。(1)学了课文我能结合课文内容填空。每一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理由,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而周恩来---------和-------------的回答,以及-------的回答,令每一个人震惊,那就是————————————。互学小组交流围绕“目标”先自学再小组交流,做好全班展示交流的准备。围绕上述目标逐人交流,相互补充。展示点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及时点拨:1、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3、引导学生学习周恩来的品质: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怎样的人?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1)、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思考讨论: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2)、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随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2、出示相关资料,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3、感情朗读。(1)引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评学拓展延伸教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