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4年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VIP免费

2024年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_第1页
1/4
2024年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_第2页
2/4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商业银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走的是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粗放式经营”之路。随着资产规模日益膨胀,业务品种成倍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比例急剧增加,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企业经营困难,这些都严重威胁信贷资金安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凸显,研究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迫在眉睫。1.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是操作风险的集中高发领域。从发生的信贷案件来看,除了在程序上的审查和审批不严以外,由于业务素质跟不上,容易造成非主观操作风险;监督监管机制缺失容易造成人为操作风险;此外,信贷业务操作流程等执行机制不完善,往往会引发逆程序操作、放宽授信标准、简化程序、不落实条件放款等操作风险。为进一步提高授信申报审批效率,目前我行已正式实施授信业务电子化申报审批。由于不需要向审批人提供客户的“第一手”资料,客户调查、资料收集、系统录入等信贷业务操作“电子化”更容易引发“一手清”的操作风险现象出现。1.1信贷“三查”——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不够严格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的操作过程而言,贷款的审核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以及完善的贷后检查工作。从银行与企业看,银行主要依据客户的综合信息、财务信息、账户信息和授信信息等识别和认定贷款风险。企业骗取银行贷款,往往从上述几个方面的信息着手,提供虚假的信息来误导银行的风险识别,信贷人员可能会被一些模糊认识所误导,以致不能准确把握企业经营状况,识别相关信用风险,进而造成贷款损失。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第1页共4页呆账贷款的增多。另外,信贷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明确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1.2信贷业务中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我国传统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分为三类:专家方法、评级方法、信用评分方法。专家方法因专家难以确定共同要遵循的标准,造成评估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一致性;评级方法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对业务作出全面综合的评价,才能正确评估信贷风险的大小;信用评分模型的预测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稳定且借款者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否则,预测误差就会很大。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强。另外,西方国家在信贷风险度量与管理的技巧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因我国企业信用等级及其变化的资料数据库和行业信用数据库还未建立,所以引进和采用西方国家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可操作性不大。我国商业银行急需一套科学的风险度量方法。1.3信贷业务人员追求业绩,忽略了业务学习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缺乏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员,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信贷部门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信贷人员的违章操作、越权、人情贷款、甚至以权谋私等行为皆有发生。1.4内控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发展与内控不平衡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领导者应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抓住员工的心理,在要求发展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内部管理,防止出现突发情况。2.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2.1规范信贷操作流程规范的信贷业务操作制度一般包括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和贷后管理三个部分。将信贷业务“三查”制度细化升级,以客户现金流量分析和客户还贷能力的判断、预测为信用风险度量尺度。保证信贷业务高速度、高效益、高质量发展。第2页共4页2.2建立科学快速的信贷风险识别预警机制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信贷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提高信贷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2.3开展科学的贷款组合管理投资多样化和分散化可以减少各种贷款的相关性,使风险贷款组合的总风险...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24年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