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激励评价机制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写作有明确要求: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很明显,新课改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较高,作文在学生语文素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搞好学生作文教学已经是新课程赋予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然而,从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作文中获得成功的机遇极少,有的学习有困难的想学生根本没有尝到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他们对作文产生了厌倦、害怕和失望心理,对学好作文缺乏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文同样如此。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呢?我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了实践和探究,通过近两年来的摸索和总结,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激励措施,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学生学好作文的信心,激发学生学好作文的兴趣是学生提高作文效率的重要前提。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衡量一个教学作文教学水平的高低,应该看他所教的学生是否都喜爱作文,是否把写作作为一种享受。这正是我们作文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要帮助学生努力实现由害怕写、不愿写到乐意写、自觉地多写的飞跃,关键看教学是否能正确引导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实践,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激励机制,以达到提高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首先是等级激励,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作文评价中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评价等级太紧,总觉得作文不像数学,很难打高分,更难打满分。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了习作中的“贫困户”——长期处于乙与丙等级之间。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作文等级不是丁就是丙等,更是司空见惯的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尝试实行等级高靠政策。作文评价等级的功能体现测量功能和激励功能两个方面。测量功能主要用在期中、期末的作文考试上。在平时的作文评价上,应充分发挥等级的激励功能,让每个学生每次作文都获得一个好的等级,使他们都享受成功的欢乐。第一,针对差异,采用差异评等级。如果以班级作文较好学生的作文作为评分标尺的话,那么,作文有困难学生的作文就永远打不上及格等级。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班级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我认为,在平时的同一次作文中,优等生与学困生的评分标准可以不同。对于作文困难大的学生只要作文内容真实,基本符合题意,语句比较通顺,就至少给个甲等。当然,学困生的甲等与优等生的甲等的含义是不同的。第二、采用单项评分法。目前教师在评定学生的作文时,往往凭主观印象打一个综合分。受单轮效应的影响,即使某个后进生偶然写了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也要追究一下是否是抄袭来的。实践证明,凭主观印象打一个综合分,往往求全责备,弊端很多,这也是造成学生作文难以得高分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我主张采用单项评分法。学生的作文,只要达到符合题意、内容真实、条理清楚、语句通顺的要求,至少要给甲等,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做到内容具体生动、无错别字和病句,就可以打甲+。第三、采用多次评分法。如果学生的作文写偏了题怎么办?我主张暂不打等级,允许学生重写后再评等级。如果学生的作文内容不真实、条理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较多怎么办?我主张先打个乙等,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二次、三次修改,并加上修改分,直至学生满意为止。这样,学生才能树立写作的信心。其次是评语激励,树立学生作文信心。我发现不少学生拿到老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本,只是看一下等级,不看评语,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批语模式化、概念化(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中心明确等),似乎教师不是写给学生看的,而是为了应付作业检查,写给学校领导或上级教研部门的领导看的。我认为,教师的评语除了根据习作要求应具有针对性外,还要有激励作用。如:“这次作文通过你自己认真的修改,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老师为你的进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