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县逸夫小学汪琴仙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三、教学过程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作者简介:苏叔阳(1938~)当代作家,笔名舒扬、余平夫。河北省保定人。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毕业。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北京中医学院。1978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1979年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1991年获国务院专家终身津贴待遇。他创作的话剧《丹心谱》,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左邻右舍》获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奖。近年来的代表作有电影《夕照街》,长篇小说《故土》。作品《理想的风筝》被选入小学课本。他常写北京市民和知识分子的生活,描写细致,意蕴深厚,具有浓烈的北京风俗画色彩。曾出访叙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一、初读课文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二、再读课文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三、品味细节,体会人物再读的要求:给本文分段给每个小段起个小标题刘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第一段(1~3)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第二段(4~9)写了刘老师上课时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第三段(10~11)表达对刘老师的怀念和赞美之情。分段刘老师: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身残志坚坚强学习第一段学习第一段•1.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2.交流,归纳。•(1)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以及春天里的风筝的情景。•(2)提问:第2自然段写了哪些事物?学习第二段学习第二段•默读第4~9自然段,思考:•1.你觉得刘老师是怎样的人?•2.刘老师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笑谈腿疾”笑谈腿疾”•1.课文有两句话是描写刘老师的外貌。•2.提问:外貌描写介绍了刘老师的什么特点?•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板书”板书”•1.齐读第5自然段,谈谈读后的感受。•2.交流并想象画面。•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放风筝”放风筝”•1.默读第7~9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放风筝?•2.放风筝这件事中,哪些语句给你感受最深?•3.在春暖花开之时放起亲手制作的风筝,很有生活情趣;风筝各式各样,可见刘老师心灵手巧,做了精心的准备;放风筝时的快乐,可以感受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作者为什么说“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同我一样的少年”呢?在放风筝时那样的开心,刘老师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就像少年中的一员。•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