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后的困惑安塞县第二小学刘桂岚课程的改革已经不是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教育情境的规定,是一种课程发展的趋势。教了十几年旧教材的我,不得不改变教学理念,而且还要在新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新课程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成了主要的教学形式;我还感受到学生在我面前轻松了,也自信了。遇到问题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质疑,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所表现出的学习热情、探究热情真让人欣喜而感动,有时我会不自觉地想:要是每节课都能这样,每位学生都能这样,那该多好啊!但是,教学实践证明,目前的困惑还比较多。第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数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计算机和计算器越来越多的普及,代替了人们完成计算的工作。因此新课程在编排上也就淡化了学生计算的训练。当然,老师也易教了,学生也易学了,但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得不到提高。对于数学来说,无论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还是统计与概率都离不开计算,而先进的计算机又进不了我们的考场,久而久之,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成绩在下降。第二,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在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能动起来的是少数,而多数学是观众,坐久了有可能开小差,甚至影响到课堂纪律,长此下去,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第三,我认为大班额学生不适合自主式教学。自主式教学要求学生充分地进行小组学习、合作交流学习。在教室里,小组活动只限于二人、四人、六人组,必须在桌面进行,而且课桌必须相对集中,这对大班额的班级来说,是有困难的。人多空间小,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关注到的小组是有限的,导致很多小组学习流于形式。第四,新课程下的课堂,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也有自信心,但是考试分数一出来,学生就成了分数的奴隶,失去了自尊与自信。无数次的公布名次后,无论成绩好坏的学生,都会片面地将自己定位。尤其是所谓的差生,失败的暗示多次被强化,自尊心一次又一次的受挫。于是,他们认定了“差”的残酷现实,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致使转化后进生成了一句空话。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产生了困惑,但是我没有停住脚步,仍然努力地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需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尽可能地改变以前落后的教学模式,积极地偿试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努力地去寻找解决这些困惑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