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去“破”,更要去“立”──也谈语文教学改革这场语文教育大讨论有几个特点值得深思:第一,它是由文学界引发的,随着大讨论的深入发展,语文界也加入进来了。这场大讨论一开始就有人怀疑是新闻炒作,恐属商业行为。第二,参与这场大讨论的人多属高级知识分子,有作家、教授,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第三,在这场大讨论中,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批判、否定的居多,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少,越是文学界对语文教学否定得越彻底,是全盘否定(说语文教学“误尽苍生”)。否定之后怎么办?他不管了──他们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太感兴趣(也有几位教授提了一点建议,比如取消全国统一考试,由各大学自行招生;停止使用人教社统编教材,由文学家们来编;等等。倒是有几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第四,几位作家、教授否定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由之一是他们不会做语文考试题,或者做不及格。作家、教授做不及格,一点也不奇怪,这既不能说明语文试题不好,也不能说明作家、教授水平不高,隔行如隔山嘛。第五,高考语文试题是批评的焦点之一,大学教授对此批评得最凶。而这些试卷是以大学教授为主命制的。第六,这场大讨论的阵地是一些综合性的报刊,热闹非凡,全国语文界的报刊反而显得比较平静。这倒不是说语文界不想改革,而是语文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教改的探索,只是不像外界那样火罢了。笔者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认为社会上对语文教学进行批评是一件好事,但觉得有些文章的某些观点失之偏颇,没有摸准语文教学的脉。笔者想就此谈一点个人的看法。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0年前,吕叔湘先生大呼语文教学质量低下,亟待提高。20年过去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怎么样了?可以说有喜也有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但是,我们究竟追求什么样的质量?中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质量最好?恐怕人们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不过,我敢肯定地说,要想达到鲁迅、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叶圣陶、冰心、朱自清、夏尊、丰子恺那个时代的“质量”是不太可能的事了。我们不能总是拿过去的高度来要求今天的语文教学,我们应该根据今天的实际来确定语文教学的目标其实,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语文教学都存在质量问题。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相比,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是好的;与香港、澳门、台湾的语文教学相比,我们的质量是好的。如果与建国前的语文教学相比,也许我们今天的质量就是差的。这个差是必然的。过去的学生学哪些课程?今天的学生学哪些课程?过去的学生是什么眼界?今天的学生是什么眼界?简直是一天一地。应该承认,现在的学生总体素质比过去大大地提高了!当然,今天的语文教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比如,教材相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师教学不得法,语文试卷有待进一步科学化,等等。在所有问题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是最严重的问题。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大批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迈进高校的大门。毋庸讳言,一流的高中毕业生基本上不报考师范院校,考入师范院校的多是二流学生。这些师范生毕业后,好一点的进不了中学。在中学任教的语文教师,优秀一点的便成为各个单位争挖的目标。这种情况已经造成恶性循环。再者,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也有偏差。许多师范院校把目光盯向综合性大学,注重前沿性学科课题的研究而忽略未来教师业务基础的培养,造成“瘸腿”现象。还有,教师的再培训水平较低,既不能满足第一线教师的眼前需要,也不能提供长远发展的智力支持,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呈整体下滑趋势,与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形成矛盾。另外,教师的教育艺术越来越差,许多教师不懂得育人是一门比语文教学更具有艺术性的学问,不懂得“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一基本规律,只是经师,不是人师。既然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么,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教师就应该是各行各业中最优秀的人。笔者认为,以上四点是造成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作家、教授们对语文教学的批评是对正在改革、探索、前进中的具体做法提了一点意见,尽管有些外行话,也还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希望作家、教授们能够在根本问题上献计献策,不光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