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转:教师必须成为思想者教育才有希望将教师的理想追求定位于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并非是一种明智长远、深刻准确的思考,而是认知浅薄、急功近利的判断。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以手段替代目的、以方式替代目标、以过程替代结果的思维方式。教师究竟应当是什么,不能只看此时在做些什么,还要考察他做的动机与效果;不能只看到他当下表面行为的构成,还要透视行为背后隐藏着的信念;不能只看他实际做到的程度,还要判断出他应做到的标准;不能只看到他现所使用的手段方式,还要预设他应当实现的理想境界……只有这样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反复思考与衡量评判,我们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准确深刻、整体全面的判断。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们对教师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教师即思想者。因为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开展者,其职业角色已经规范着自身行为具有明显的实践性、行动性和操作性特征。教师是从其职业身份、社会角色的角度来讲的,思想者是从其主体精神、本质需求的内涵来讲的。作为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其思想者的基本使命并不在于提出创新的研究观点、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刊发优质的学术文章,出版系统的理论著作,而在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具备独立的教育观念、自主的缄默知识、教学的反思行为、不懈的学习需求、成熟的职业取向。有了鲜活的、自主的、深刻的思想,教师的教育实践才能在清醒理智的引导下避开盲目、机械和重复的怪圈而卓有成效地进行,教师的教学改革才能远离炒作、跟风、从众的漩涡而胸有成竹地开展。随之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新思潮、新观点、新提法层出不穷、浪涌涛叠,在了解、吸收、借鉴这些五光十色的东西时,就有一个判断、取舍的问题。究竟哪些观念是富有本质意义的、是符合我们的具体教育实际的、是我们目前发展所必需的,哪些提法是外表华丽而内中无物、声势浩大而纯属噱头、机制虽好而不适本土。这就需要用头脑去做一番冷静的思索、仔细的甄别、反复考量。经过富有眼光的比较和筛选,才能剔出华而不实、美而无用、大而无当的东西,才能确定我们真正需要的有益精华。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师的职责范围在不断地拓展扩大。以前教师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落实者和完成者,根本不用考虑课程编制、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事宜,但现在这些从未有过的任务摆在了教师的案头上;以前只依照课表按时保质地完成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教学工作,根本不用考虑教育教学研究等事项,然而现在这些科研使命却落到了教师的肩头上;以前只是按部步班地按照教学计划开展进展自己正常的教学工作,根本不用考虑教育改革、教学实验等问题,可现在这些陌生的现象开始步入了教室中;以前上课教师手持的仅是一本课本、一个教案、一支粉笔,根本不用再考虑其他的手段设备,可现在电脑、录像、课制制作、电子文稿、远程网络等教育技术一股脑地拥到了教师的眼前……这其中固然有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掌握与熟练操作的时间过程,但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接受、认识的提升、思维的转变。如果我们的教师能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关注、应对和思考教育改革给教师提出的新挑战和新使命,那么教师们就能够审时度势、富有远见的顺应改革发展趋势,创造性地完成历史性的跨越,反之,我们将面临思想陈腐、观念落后而遭时代淘汰的可能。正如美国教育家乔治·F·奈勒所说:“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像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那些不能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从教育对象不同的角度来考察,要想真正实施教育,教师就必须用心去观察和思考每一个学生各自的家庭环境、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心理性格等;从教育对象发展角度来分析,现在与原来的个体究竟发生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发展的趋势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出纵向的比较和研究;从教育对象人际关系相处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