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废旧材料引导创造思维在我们的生活中要使用很多的物质材料,同时要丢弃很多的物质材料,这是一个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平时路过一些垃圾箱,就可以见到“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废旧物质,是可以继续利用的,可再生的。那么,从小学生的角度,从美术教育这个领域出发,我们该如何来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呢?我们知道,当今的美术领域,画种的类别界定被淡化了。绘制的方法被综合了,出现了许多新的边缘美术种类。同时美术教育材料和形式也在不断改革,材料的“专用”概念越来越模糊。当今的教材中拓宽了材料的概念,如瓶盖、纽扣、毛线、塑料等等,几乎很难区分“可以使用”与“不可以使用”的严格界限。艺术大师罗丹曾说:“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当代艺术正向着多元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将废旧材料融合于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技巧,提高他们辨别、分析、反省、判断的能力以及整合不同来源材料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拓宽美术教学领域,进一步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元化材料来表现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拓宽表现范围,让儿童用更为自由的方式表现他们丰富的童心世界。一、寻找多元材料,激发创造兴趣。每种材料都有其不同属性以及不同的肌理效果,不同的材料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感觉体验和启示。在生活中“万物皆材料”,一快废布边角料、一块木片、一只食品包装袋等等都可以是美术教学运用的材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学习的材料,既让学生增长知识,带给他们创作的灵感,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养成勤俭利废的好品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废旧材料的途径可以有多种:1.在家里找:家里吃后剩下的没用材料,如牙膏盒、月饼盒、皮鞋盒、化妆品盒等等。2.到大自然中去找:如各种各样的叶子、树皮、石头等等。其实,废旧材料无处不在,只要做个有心人去留意,多观察,就能发现周围的很多废旧材料都能拿到美术课堂中来!在平时的教学准备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寻找收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参照如下:案例一:笔者在上《巧用纸餐具》一课前,就让学生自己去准备本课所需的材料:瓶子、一次性杯子、快餐盒子等。学生回家后十分自觉、有意识地留心这些材料,并且拿来的材料也是各种各样的。案例二:上《漂亮的建筑》一课前,我发动学生去寻找废旧挂历纸、电光纸、海报、各种大小的纸盒等。这些材料大都在家里到处可见,甚至成了垃圾,但捡来却是有用的。案例三:上《船》之前,我让学生收集泡沫塑料、牙签、废旧盒子等。在我们的美术教室里,就放了一个“百宝箱”,里面全是学生从家里收集带来的各种瓶、盒、罐、小挂历、旧包装纸、塑料泡沫板、吸管等废旧材料,也有蛋壳、西瓜子壳、开心果壳等自然物材料,这些都是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自由取舍的原材料。《美术课程标准》中就讲到校外课程资源,要求教师根据美术课程的需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开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开展教学活动。笔者觉得美术课程资源包括的范围很广泛的,存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小学生往往对自己收集的这个“百宝箱”十分好奇,对自己的创作也会带着极大的热情。二、体验加工材料,培养创造思维。学生对于收集材料具有极大的热情,接下来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加工材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想象可以使人的认识超出时空与具体条件的限制,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构思。美术的表现需要插上理想的翅膀,才能制作出各种独出心裁的艺术品。我们可以把创造力分为两个部分,即创造的灵感和创造的实施。而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其分别描述为前级创造和次级创造,而制作力与创造的实施或次级创造是一致的。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训练学生的制作技能,只是培养了创造力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要是学生的创造力从完整的意义上得以发展,除了一如既往地培养其一定的制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创造灵感可以从体验材料开始,当学生收集了许多材料,如树皮、豆类、毛线等,教师应进一步引导他们认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