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班级文化建设,提高隐性德育实效阳新县大王镇中心学校陈光林【摘要】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班主任教师既要重视抓好各种专门的德育课程教育活动,也要注重班级文化建设,优化班级精神氛围,优化班级管理制度,优化班级环境布置,充分发挥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正面影响。【关键词】优化班级文化隐性德育课程班级是师生共同建构的生活、学习乐园,它是师生的生活协同体、学习共同体,更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小学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也是一个班级独特的精神和风貌的体现,它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和童话的作用,是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生成的不竭源泉。隐性德育课程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经验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影响,通常都是在“非目的性”、“无计划”的自发偶然情况下发挥作用,学生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但它也是有一定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也会有意识地从学校环境中习得某些经验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班主任教师既要重视抓好各种专门的德育课程教育活动,也要注重优化班级文化建设,充分发挥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正面影响。一、优化班级精神氛围隐性德育课程从总的来说,就是要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它集中通过班风表现出来。一个班级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是每一个成员共同参与和创造的,但它一旦形成又对每个成员发生作用,使他们达到价值和行为的一致。如果学生长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中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而且也能陶冶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努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蓬勃向上的精神。班集体良好的精神环境得益于班主任的悉心指导,也离不开班主任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魄力。“教育劳动,尤其是道德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劳动者本身就是劳动的工具,教师本身就是教育的手段。”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教育公正、敬业态度、仁爱精神等,对学生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实际上就是学生当前与未来道德生活的样板,是相当重要的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教室里的水脏了,我主动换上,地面上的纸屑我弯腰捡起,大课间活动了,我主动关灯……班集体良好的精神环境还得益于丰富的课余生活。通过培养学生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学会与人合作,协调人际关系,在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接受精神的洗礼。1.活动多样化为满足学生的多方面的需要,班级里创设多种活动的氛围,活动形式的穿插变化,活动前后的拓展与补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如我校的“茶文化”特色中队组织认识各种茶具,了解各种茶名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自采茶、烘培、品茶,吟诗。懂得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出热爱中国民族文化之情。2.活动校本化我校着力进行校园文化资源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设施,如电子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春晖电视台等,营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气息校园内的草木介绍,名人字画,雕塑、班风班徽、校风学风、灯光融观赏性、知识性于一体,具有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知识性的科技长廊、礼仪长廊、名人画像等都带给学生无尽的只是,陶冶了学生的情操。3.活动个性化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的班级活动内容与形式要尽可能新颖、富有童趣,才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保持积极性。各个班级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由学生自己设计富有创意的班徽,配有简洁明了的班级格言,班级特色鲜明。二、优化班级管理制度优化班级管理制度首先要使规章制度人性化、民主化。虽然班集体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为了约束成员的行为,达到规范化,但也要注意规定的内容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不应过于严格,过于死板,导致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班主任也要适当引导学生参与制度的制订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制订规章的过程中,感受到规章制度是学生自身形成良好道德情操的内在要求,使原本外在的硬性的指令变为学生内心合理的认同。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