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九下文言文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发动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错误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10.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曾益其所不能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入则无法家拂士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楚庄王问詹何①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②,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④。”楚王曰:“善。”(选自《列子·说符篇》)【注释】①詹何: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国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④末:末节,次要的事情。13.解释加点词语。(1)詹何对曰对:(2)故本在身本:14.翻译。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译文:15.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答:十年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13.解释加点词。(1)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2)小惠未徧_____________(3)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14.下面加点的“之”与“小大之狱”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B.辍耕之垄上C.故时有物外之趣D.何陋之有15.翻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文:_______________16.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答:【甲】一箪食,……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乙】孔子谓颜回①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②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注释】①颜回:孔子的学生。②仕:做官6.解释加点字。(1)乡为身死而不受()(2)是亦不可以已乎()(3)胡不仕乎()(4)孔子愀然不容()7.找出与乙文“失之而不惧”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行道之人弗受B.辍耕之垄上C.学而时习之D.宋何罪之有8.翻译下列句子。(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文:(2)善哉,回之意!译文:9.回答下列问题。(5分)(1)甲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出其中一例。(3分)(2)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什么。(3分)答:【甲】天时不如地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齐桓公①问管仲②曰:“王者何贵③?’”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④,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⑤之则安,辅之则强,非⑥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⑦亡者,未之有也(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齐桓公:春秋诸侯,五霸之一。②管仲:齐桓公的贤相,辅佐桓公成霸业。③贵:以……为贵。④君人者:指国君或皇上。⑤与:亲附,拥护。⑥非:非难,责怪。⑦遂:终于,最终。5.解释加点的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2)委而去之()(3)桓公仰而视天()(4)辅之则强()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寡助之至礼愈至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百姓为天D.三里之城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7.翻译下面句子。(4分)(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2)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译文:8.孟子与管仲在治国思想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甲乙选段内容分析。(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