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班级:高二(1)教师:丁绪华时间:二〇一四年五月十三日星期二【教学目标】一、理解字词语句,反复诵读。二、围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梳理、概括选文内容,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感悟。三、反躬自省,提升道德修养。【教学重点】一、梳理重点字词,准确理解选文意思,反复诵读。二、研讨交流,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丰富学生思想,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教学难点】《论语》阅读方法的探索【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教学用具】投影【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当仁,不让于师》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什么是老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让我们以“吾生也有涯”更勇敢地面对“知也无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让我们看到孔子不仅是谦谦君子,也是志士仁人。温故而知新,我们能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看到同样的孔子。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梳理字词,理解句意,反复诵读。(二)研讨交流,质疑问难。1.交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不欲”。说说你的“不欲”。最近一次伤害别人是因为什么?伤害之后呢?青少年接受各种规范的约束是必要的,但在《论语》中“己所不欲”更深刻体现了孔子从人的普遍情感出发培养道德,将个人道德追求诉诸人类美好本真的心灵。道德培养从来不是强制而是顺应,顺应人的内在情感发展人的美好情性,以自己的需求或是厌恶来推求他人的需求或是厌恶。2.比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异: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由否定式的约束发展到主动追求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由遵守外在规范的约束,发展到将外在约束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同:“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也已。”课本: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1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始终将仁德的根源种植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都可以立足于心灵的仁厚去培养巩固发展善德。没有赞美和奖励,出于本心之善去帮助别人;没有感谢和回报,出于自身对幸福的渴望从而把别人的幸福放在心上。(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2.仁远乎哉?——任重而道远。“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人生的境界高取决于“觉解”的程度,在儒家的觉解中,做一件仁德之事,其意义不仅仅在这一件事本身上面,不仅仅是不伤害一个人或者帮助一个人,更在于以“仁”的具体行动改变着这个“不仁”的社会,仁者可以让不仁者远远走开,仁者可以影响不仁者,一件件仁德之事逐渐建立起一个仁德的社会。浙江杭州老人救下溺水者之后要求表扬,要求媒体采访,只是感叹“道义”溺于水无人施救;老人要求表扬,其实是救人之后又一次奋身去救被滔滔金钱大潮淹没的道义。老人有更高的觉解,救人便有了更深的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或者以社会规范约束自我,或者以一己之行动奉献社会,儒家之“仁”必然由“独善其身”走向“兼济天下”,儒家一直将天下装在自己心中,“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一直延续在我们民族精神文化的血脉之中,不知影响了多少富有责任感的仁人志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要求,更是一种人生理念,当我们觉解其中意义,每一次向善的行动都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这恐怕也是快乐的来源吧?贤者才有这样的快乐,觉解深者才有这样的大快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这忧与乐不就是鲁迅所说的悲痛者和幸福者吗?三、一以贯之。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对“仁”,孔子的思想至少分为两层:一是不因为自己处境顺利或者艰难而改变对“仁”的追求,二是不以“仁”的境界来评判追求“仁”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