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积累,提升阅读能力——古代诗歌复习建议一.诗歌鉴赏题难在哪里很多学生都感觉诗歌鉴赏题难做,即便是经过了一年的复习,情况往往也好不了多少。想要提升复习效果,首先要明确对学生而言,诗歌鉴赏题究竟困难在哪里。从学生阅读古代诗歌及答题情况看,以下四点是造成“难”的重要原因。首先,词语障碍往往造成学生不能完全读懂诗歌,出现理解偏差。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词语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其中有名词、动词等实词,也有一些文言虚词。其次,诗歌语句的变化会对学生理解诗歌形成干扰,主要是倒装、省略以及代指。尤其是这样的句子成为考点的时候,学生只能靠猜测来回答问题了。第三,诗歌中描述性内容的感情倾向是学生经常判断不准的问题。例如写景的问题,诗歌教学中一直强调情景交融,但由于中国古代诗歌中情景的联系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含蓄性,有时要表述清楚并不容易。第四,诗歌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情感逻辑”是理解的难点。除了直抒胸臆,其他所有内容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这是诗歌阅读理解的关键;而各部分内容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共同完成抒情的,这更是理解的难点。以近三年陕西省语文试题(课标卷)为例。2012年考题为晏几道的《思远人》,其中“就砚旋研墨”与“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的逻辑关系成为理解的难点;而“就”“旋”“别来”“为”等词语则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2013年考题为陆游的《鹊桥仙》,其中“纵博”“取”“元自”等词语成为一些学生的障碍,“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两句的情感逻辑是理解的难点,典故含义与反问句的表达结合,增加了理解的难度。2014年是无名氏的《阮郎归》,其中“讳愁无乃眉”与“沉吟应劫迟”的情感联系是理解的难点,而“无可”“无奈”“翻身”“着”等字则成为学生的阅读障碍。二.落实积累,提升阅读能力学生想要冲破前面所分析的难点,就必须积累足够的古代诗歌知识及阅读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阅读能力,读懂诗歌答好题。古代诗歌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积累,以提升阅读能力。第一,古代诗歌相关知识的积累,包括词语积累、意象积累、手法积累。词语积累主要针对诗歌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语要强调,尤其是宋词;意象积累是指对一些典型意象的理解要做总结归纳;手法积累包括对修辞手法、艺术手法、结构组织方法的识别及理解。第二,阅读经验积累,包括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句子、如何判定诗歌的情感倾向、如何寻找内容间的逻辑联系等。阅读经验的个性色彩非常鲜明,只有学生将理解的方式及过程充分“内化”后才能成为“经验”,这就要求有些内容要反复练习,反复强调,不断总结,不能讲过一遍就认为学生已经掌握。第三,答题经验积累,包括答题思路、题型判断、词语是选择、答案的顺序条理等。很多学生存在答案表述不清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用词不准、条理不清、不会分析等,答题经验的积累有利于改善这种情况。三.调整复习思路,帮助学生积累首先是改变讲解方式,帮助学生落实积累。讲解要增强“积累”意识,不能只考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更不能为了讲题而讲解。讲解要重视“反复”,前面要求积累的重要内容如果遇到,哪怕不是考题,也要有意重复,“进过”和有足够的重复次数是两码事,需要客观对待学生的表现,该会而不会的情况很正常,所需要的是更有效的解决方式。讲解要重视“新现象”,和以前读过的诗歌相比,有新现象就要特别注意,要让学生看到其与自己所积累的内容之间第1页共2页的联系与区别,深化积累,灵活运用。其次是花大气力筛选练习诗歌题,最好有明确的积累点。积累点即是典型性,包括典型意象、典型手法、典型情感、典型表现等。选择诗歌还要兼顾积累与重复,练习出新,考试考旧,检验复习积累的效果。复习时还要考虑“改变”学生的做题方式,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改变重理解,轻完成的情况,完整规范的答题表述是需要严格练习的;二是重点积累与严格规范的表达相结合,以严格规范的表述训练促进积累。总之,古代诗歌阅读的复习要由关注分数、问题转向“做了什么”,也就是“积累了什么”。2014.12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