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幸福着学生的幸福天天想着学生的幸福教育行为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幸福,也决定着学生现在是否幸福。如果我们的教育行为能朝着学生生命潜能成长的方向努力,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拥有幸福。然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我们教育的行为近乎偏执地在应试的泥淖中打滚,老师累,学生更累,师生难以体验到教育的幸福。柳宗元曾写过一篇刺世寓言小品《传》,至今读来,犹如在讥讽如今的应试教育。“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负愈重,虽因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苛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我们对的这种生活习性觉得不可理喻,哀其不幸,怒其不明。但联想广大老师和学生为中考、高考日日夜夜拼搏,与何其相似。为了分数,我们的老师是何等的辛苦: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凡与中考、高考有关的信息、资料、试卷,多多益善,通通拿来“昂其首负之”,研究、分析、模拟考试,评讲……尽管负担重,压力大,仍然为高考呕心沥血,没有怨言,不讲报酬,这一切都是心甘情愿的。因为大家都“好上高,极其力不已”。为了分数,学生更是辛苦,正如刘墉先生所说,大陆的学生“在星光下上学,在灯光下读书,在月光下回家”。背负着课本、作业、试卷、复习资料在月光下回家的孩子们,与“善负小虫”何其相似。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智慧性的文明事业,它应该也能够促进学生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并创造幸福。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怎样帮助学生成长和获得幸福呢?一方面,我们要唤醒学生对幸福人生的追求欲望,让他们理解幸福人生的内涵,引导他们在给别人带来欢乐、幸福的过程中体会更为博大的幸福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帮助学生除掉思想意识中的那种虚幻的市侩般的幸福的理想,把学生的精神从低谷的境界中解放出来。教育理应包容幸福,而幸福的教育必须深入到学生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具体而言,至少应涵盖:尊重学生享受幸福的权利。校园生活的艰苦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不能成为剥夺学生享受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应该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题。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要引导学生为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让学生告别那种享乐主义的“市侩般幸福的理想”。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拥有更幸福的未来。改变学生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不能唯分数论,不能将情感意志、道德个性等方面忽视。评价也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定性的结论,应该把“发展”和“激励”作为评价学生的主旋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帮助学生、关注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宽容学生、爱护学生、指导学生、激励学生,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开发学生的潜能,成为学生的朋友,以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激发学生内心的满足感。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在孩子理解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满足感。“内在精神的满足”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要努力用内在的满足来鼓励学生的努力,而减少物质的诱惑。比如讲一些伟人的故事,指导学生看一些励志类的书或电视剧,让他们从中领悟什么是人生的真正价值。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精神生活里展示自己,树立自己的自尊感和自豪感,学生只有对自己接纳和认同,才有幸福可言。由此可见,学生未来的幸福,不仅仅在于分数,而在于优秀的人文素养。天天想着学生的幸福,这是每个老师的崇高职责。——摘自《用智慧造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