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引导,主动学习》实验结题报告老河口实验小学程蕊[摘要]小学数学“启发,引导,自学”教学实验旨在改革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教勿越位,学要到位,引导自学,课堂是学堂”。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对比班。实验成果已被推广。[关键词]引导自学学堂我们面临的知识经济时代是学习化的社会,“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启发,引导,自学”教学实验,“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作为实验宗旨。“启发,引导,自学”是对教与学的操作定位,教的本质是引导,“引导”主要指教师要做到两个善于:善于把教材中的结论转化为问题,善于设计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学的本质是自学,“自学”是指自主学习,指学生阅读教材及猜想、尝试、探索、质疑、实验、操作、讨论等自主学习的行为。一、理论依据:课题实验依据皮亚杰的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他指出:“一个刺激要引起某一特定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须有反应刺激的能力,因此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这种能力,”或称“能耐”“学习基本上是依靠‘能耐’的演化的”,“这种认识论首先是把认识看作是一种继续不断的建构”,而建构者只能是学生本人,学生的思维教师是不能代替的。因此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教学生自学。二、实验的原则:1、民主性原则是保证。首先要建立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学生化的教师,即在人格上,要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人格平等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作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2、主体性原则是根本。“主体性原则是教育中的根本原则,它涉及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教师要“教勿越位”,就是每节课教时不超课时的三分之一,并做到“五个不要”:学生能读懂的教师不要教,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要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做,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不要暗示。学生应“学要到位”,做到“五个我能”:我能读,我能做,我能听、说,我能问,我能评。3、灵活性原则是措施。教师要在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下,依不同情况设计出更具体、实用的教学程序,而不要机械照搬。三、实验的实施“引导——自学”倡导“教勿越位,学要到位,引导自学,课堂是学堂”,就是教师变“灌”为“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听”变成人人动手、动口、动脑,亲自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讲堂”为学生人人参与教学的“学堂”。教学程序如下:学生原认知结构与认知结构同化新认知结构解释认知新知识发生→或顺应新知识,→与应用于新问题,发展“冲突”,达到平衡隐伏新的不平衡机制:产生不平衡↓↓↓1学生:问题情景→做到“五个我能”,→分层变式训练教学建构认知结构巩固新知识程序↑↑↑教师:(引导)(点拨)(辅导)教学的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变基于外在诱因和强制的被动的“要我学”为基于自身内在需要的主动的“我要学’。“问题”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向导。设计的问题应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原有认知结构最易同化或顺应的新认知结构,它好比桃子,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切忌设计问题时:让学生不用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太易;再跳也摘不到桃子——问题太难;不管跳不跳,总看不到桃子——问题大而无边。让学生带着疑问、思考、任务去探索学习。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节时设计问题如下:1、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2、已经学过哪些物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高有关系?它(们)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3、请你猜想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4、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第二阶段:学生做到“五个我能”,建构认知结构——变只会解程式化习题的“学会”为使行为改变的能力获得发展的“会学”,变解释性的“会答”为质疑性的“会问”。“五个我能”是学生学习行为的五种基本表现,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环境及学情(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基础),灵活地组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