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吴正宪老师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范存丽薛铮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吴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中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激励、唤起和鼓舞学生。她的数学课堂上的数学内容流淌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生命对话之中。每每聆听吴老师的课,不仅是参与其中的学生,就连教师也会被神奇地深深吸引,随着师生真切交流的旋律而跃动。冷静下来思考其中的原因,这与了解学生,并尊重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是分不开的。数学课上,数学和学生二者孰轻孰重?吴老师以亲身实践行动着,说明着,学生是课堂上最重要的。学生的什么重要?怎样唤起?唤起学生的经验很重要。将学生的经验用于帮助学生学习数学,使得学生熟悉的数学黏住学生。杜威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观念。维果茨基很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来描述这种相互关系,他把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把学习教材内容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成为系统;而“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与“自下而上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发展的基础。在吴老师的课堂里,正因尊重了学生的经验,学生在学习“熟悉的数学”、“有意思的数学”,从而涌动出学生的奇思,荡漾出学生的妙想,澎湃出师生之间的真切,呈现出课堂的生态!一、说学生能懂的话——高深莫测不如简单明了关注学生经验,说学生能懂的话,才能跨越师生之间的沟坎、数学与学生之间的沟壑,让教师、同学和数学走入学生的心灵。师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别,对待学习的数学知识,教师已知,学生未知,已知与未知的对接是教学的艺术。1吴老师的话语生动而亲切,很适合学生。吴老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在课堂上说学生能懂的话。高深莫测的结果只能是对牛弹琴,简单明了才更能激发学生主体的深度参与,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1.运用学生经验过的例子彰显“大道理”学生能懂的一般都是学生经历过的,学生经历过的道理能帮助学生学数学。要将学生的经验与学生未知的知识对接,就要了解学生的经验,用学生能懂的话彰显出其中的道理。吴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语言很普通,是学生能听懂的;教学语言很生动,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语言很“贴心”,触动学生的内心;教学语言很有内涵,能够彰显其中的深意。吴老师指导的西城区黄城根小学薛铮老师执教的《积的变化规律》一课中,薛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直接探究积的变化的具体规律,而是引领学生用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并借助直观和动作等方式,感受积与因数的依存关系。案例:“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片段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有一只可爱的小熊准备乘着热气球去旅行,如果它每秒上升5米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请问,它从这里飞两秒,会飞多高呢?学生:会飞10米。教师:如果飞4秒,又会飞到哪儿呢?谁愿意上来指一指?(学生指)教师:这里是多高呢?学生们:20米。教师:如果飞6秒,又会飞到哪儿呢?一起告诉我吧,你们说停他就停。准备,开始……学生齐答:停!教师:如果飞8秒,准备好,飞……学生齐答:停!2教师:伸出你的小手指,指一指,如果飞10秒会到哪儿?12秒呢?14秒、16秒、18秒……什么感觉?学生:越飞越高。教师:怎么会越来越高?学生:因为它飞得时间长,所以就越飞越高了。教师:哦,那也就是这个意思。请你们也伸出小手,跟薛老师一起体会,时间越长,飞得就越高。(学生和老师一起两手同时分别向右和向上延伸。)教师:谁始终没变?学生:热气球上升的速度始终没变。教师:说得真完整。老师们的精心设计,将学生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杜威说:“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景。”吴老师就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经验的教学情境,运用了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经验,从而进入了高效的学习过程。2.进入学生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