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多读和多写,我们还能做什么大概是五六年前了,应一个机构邀请召集人编写了一套“作文教材”(共四册),其实中间很多案例是自己亲自操刀的,花了很多心血,当时觉得挺满意。这套教材直到今天才得以出版。并且最终用于商业用途,和自己也没什么关系了。但是藉由编写这套教材也形成了作文教学的一些想法,希望有一天,能真正设计出自己满意的作文“教程”。下面这篇文章是我为那套教材写的序言,算作留念吧。除了多读和多写,我们还能做什么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多读书啊。肯定有人会这样斩钉截铁地回答。多读真的非常重要。七八年前,我就在“耕读缘”上作文课,教孩子写作文。教学之余,我和孩子就会进入那里的“书吧”。本来教室就紧张,但是“耕读缘”偏偏专门开辟出一个区域作为“书吧”,这个书吧还挺大,大得有些奢侈,书吧里的书还挺多,多得你难以忘记。在一排一排的书架里,你随时可以看到那些“血统很高贵”的书,《红楼梦》啊,沈从文啊,马克﹒吐温啊,《老人与海》啊……你或许觉得我的罗列有些不成逻辑,但这恰恰反映了我当时的直觉:这里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更重要的,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儿童文学著作,例如《蓝熊船长的十三条半命》,比砖头还厚,有;例如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97年版本的,够冷僻,有;例如郑渊洁的童话,孩子够喜欢,也有。在以后的几年里,耕读缘的书吧也是与时俱进,你所知道的儿童文学作家,王宜振、林武宪、谢武彰、金子美铃、谢尔大叔、米切尔·恩德、乔斯坦﹒贾德、罗尔德﹒达尔、凯斯特纳、怀特、椋鸠十、曹文轩、梅子涵、黄蓓佳……他们的书你都可以读到。难道这还不能反应一定的作文教学理念吗?写好作文是以阅读量为前提的,影响写作能力的因素很多,例如生活的积累,写作的技法,天赋的差异,但“一切一切都要回到读书上来”。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多写啊。也肯定会有人这样强调。多写确实很重要。而且多写最好是建立在“我要写”的基础上。耕读缘从一开始就注重激发孩子的写作动力,简直无所不用其极。其中,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让耕读学子有发表作品的平台。刚开始,耕读缘就有自己的内部刊物——《习克》,习克,seek的谐音,所以,这套写作教程里的老师叫“seek姐姐”,学生一个叫小习,一个叫小克。Seek,探索,追求之意,当时的耕读缘,在写作培训上,已经有了明确、鲜明的目标,学习应该以生为本,应该是一个尝试、探索的过程,孩子学习写作最终是为了找到自己,发现、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习克》虽是内部杂志,但无论是版面设计,还是装帧印刷,都显得很专业,比正规刊物还“正规”,大量“耕读学子”的作品在这里发表。不久以后,“耕读缘”就有了自己正式的杂志,经费和精力上的巨大投入,换来了许许多多耕读学子看到自己作品变成铅字后的激动与兴奋。他们的作品不是仅仅写给老师看的,他们的作品有了读者,有了意义。他们的写作动力自然而然被激发了。可是,多读、多写以后呢?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那时候的耕读缘已经逐步建立了以青少年写作培训为主的一个体系,形成从启蒙班、基础班、提高班到文学新苗班、少儿作家班的阶梯式递进的教育模式。编写一套教程的想法很自然地产生并强烈起来。除了多读与多写,这套教程应该给孩子切切实实的帮助,那种很贴心很有针对性的帮助。这套教材绝对不是从理论中想当然地演绎出来的。编写这套教材的人应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孩子的写作困难,明白孩子的写作心理,尝试过各种教学方法,并且善于吸收、反思和创新。耕读缘确实有很多符合这些条件的优秀老师,于是,我很欣然地接受了担任这套教程责任主编的任务。除了多读与多写,还能做什么呢?这套教程希望在一个循序渐进、顺应天性的过程中,孩子们能理解和接受下面四句话:写作并不神秘。你可以看看启蒙段教程(第一册)的课程题目:“作文并不神秘”、“看见什么写什么,听见什么写什么”、“作文就是写完整通顺的故事”、“作文就是写印象深刻的生活小事”……由这些题目可见一斑啊,由一斑又可窥全豹,这套教材就是要破除作文的神秘感,就是要降低写作的门槛,让孩子写起来再说,只有孩子开始写了,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