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小熊购物》教学片段〖教学目标〗1.通过购物活动,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2.结合具体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加、减、乘、除的基础上进行的混合运算教学。本节课可以分成五部分:一是创设了购买文具的情境,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从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三是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并尝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在这里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进来,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四是自我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练习,巩固应用;五是课外购物,将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外,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养成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习惯。〖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本校地处大庆市中心区,学生生活在城市,经常接触购物活动。本校是第一批国家级课改实验校,在计算教学方面重视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学习,学生养成了记数学日记的好习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解决本节课的问题。由于部分家长提前让学生“接受”了两步题“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但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鼓励学生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寒假生活结束了,你的寒假是怎么过的?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师:你准备好学习用品了吗?有一个文具超市刚刚开业,想去看看吗?出示图片:(反思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会产生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兴趣,更主动地进行探索。书中原来的情境是小熊购物(食品),也联系学生的实际,但购买文具的情境与学生实际联系更紧密些,那么学生的主动性也就会更好地发挥出来。)(二)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师: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这个超市有日记本、橡皮、橡皮泥、笔、格尺。生:我还知识了这些文具的价格分别是……师:你想买什么?你能算出一共要付多少钱吗?是怎么算的?(学生相互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师:小明也来买文具,可是他遇到问题了,你们愿意帮助他解决吗?出示问题:买3本和1枝,该付多少钱?(反思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学会看图,从中获取需要的数学信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三)探索交流,构建新知1.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师: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板书学生的不同算式,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生1:3×5=15(元),15+4=19(元);生2:3×5=15(元),4+15=19(元);生3:3×5+4=19(元);生4:4+3×5=19(元);生5:5+5+5+4=19(元);……)师: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思考,并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意思,是怎么想的。其他学生分别对每种列式进行讨论,体会3×5+4是把3×5=15(元)与15+4=19(元)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用来计算总钱数的。)(反思将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对于学生不是很陌生,有很多学生能直接列出综合算式。这样,将学生的不同算式列出来,结合情境大家一起讨论算式的合理性,对于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是很有帮助的。)(评析把所有的算法都板书出来,使每个人都知道;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思想,以重复、确认、澄清他们的想法,比较算式的相同和不同,引起思维的碰撞,使学生从更深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些算式,这些都是促进讨论深入开展的有效做法。)2.脱式计算及运算顺序的提出师:算式3×5+4,你们是怎么算的?生:我是先算出日记本的价钱,3×5是15元,再加上一枝笔的价钱4元,所以得数是19元。师:你们都能很快地算出结果,真好!老师也来算一算,3×5得15,然后加4,可我忘了用谁加4了,怎么办呢?生:最好是先把15记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了。师:记在哪里更好?生:就记在3×5的下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