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支教无私奉献——田阳县巴别乡中心小学农海玉2012年9月,我服从上级的安排,怀揣一颗热忱、执着的心来到田阳县巴别乡中心小学支教,至今已有一年了。回顾这一年来的支教生活,忙碌而又充实,以微薄之力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为巴别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而无怨无悔。巴别乡地处田阳县南部,是大石山区,这里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山多地少,水资源缺乏,村民们祖祖辈辈都是在石缝中抠食,也仅能解决温饱问题。为了生存,大部分劳动力背井离乡,抛下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因此巴别中心小学是一所名符其实的“留守儿童”学校,也是一所寄宿式学校。老师们的工作很繁重,初来乍到的我笑称为“全能老师”,给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赋予全新的涵义。何为“全能老师”?且听我慢慢道来:师者,解惑授业也。我总认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就如一张白纸,很好涂画,因此主动请缨,要求上一年级的语文。当我信心满满地接手以后,却惊呆了:学生的基础很差,有部分学生不大会听、说普通话,甚至还不会握笔,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这分明与外面的学生相差一大截嘛。而我又不会说本地话,个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为了尽快打开局面,我在极短的时间内熟悉学生,制定出相应的班规,选出班干部,建立学习互助小组,创设了学习园地,在上面画上他们各自的小手掌,写上他们自己的名字,每周评出“红花孩子”,把所奖励的红花贴在上面,比一比谁的红花多。学生在学习、纪律、劳动上互比、互学,谁也不甘心落后,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而在教学方面,我本着严谨的态度,手把手地教他们读书、写字。学完汉语拼音,第二学期我又布置了写一两句话的日记,在采蜜本上抄写一些好词好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卡片、表演等方式,教给各种识记拼音和汉字的方法,及时表扬有所进步的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心情愉快,乐于思维,勇于探索。学生在生趣盎然的情境中学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当看到孩子们一天天在进步,我心里感到由衷的欣慰,总算有付出就有所获吧。师者,父母也。班里留守儿童多,又是寄宿生,我作为班主任就像父母般终日为他们操心,从内务、穿衣吃饭到睡觉,事无巨细,你都得管,而最担心的是孩子们生病。记得一个深夜,一位男孩肚子疼得在床上直打滚,我二话不说,背起他连夜朝医院奔去(医院在学校对面),最终却没能敲开医院的大门而返回。我让男孩躺在我的床上休息,彻夜照顾他到天亮,直到他家人来接他为止。从那以后,我多留个心眼,平时准备了一些药,如跌打药、创可贴、牙疼药、感冒药等,以防不及之时用。从这个角度看,师者,医生也。保护幼小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些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之爱,所以他们迫切需要人们的关爱,有时会做出让你哭笑不得的举动。有一天傍晚,一群女孩子簇拥着小清兴奋地邀请我和数学教师下了晚自习以后参加小清的生日,还说小清姐姐今天送来一个蛋糕,就锁在木箱里,叫我准备点蜡烛用的打火机。我欣然答应,准备了一份礼物——一本日记簿、几根蜡烛和一个打火机。下了晚自习以后,小青却吞吞吐吐地说,她的钥匙弄丢了。我立刻动员孩子们去找,无果,我只好打电话给小清在学校附近的亲戚送备用钥匙过来。亲戚送钥匙过来了,小清却迟迟不接钥匙,还吞吞吐吐地叫亲戚上街买蛋糕。夜晚哪还有蛋糕买呢?不是说蛋糕就锁在木箱里吗?我心生疑虑,叫一个女孩接过钥匙打开了小清的木箱,里面除了一些衣物,哪有什么蛋糕呀?!顿时,我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刚才还叽叽喳喳等着吃蛋糕的孩子们立刻安静了下来,面露失望之情,而此时的小清脸色复杂地定在那里,任凭你怎么问,她就是一言不发。看到这般情景,我笑着说:“没有蛋糕不要紧,我们照样过生日。”我返身回宿舍,献出自己所有的零食:一些糖饼,水果还有半包米花,一一摆在桌面上,点上蜡烛,关掉电灯,轻声唱着生日歌(折腾了那么久,学生们早就晚寝了),为小清这个留守女孩送上真诚的祝福。这真是一个特殊的生日派对,谁又能忍心去揭穿和责备这个需要关爱和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