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书品初心》有感《家》读后感“他们进了花园,似乎走入了另一个世界。”——题记通读整本,心中总是感觉被一方浓重的沉闷所笼罩。在这个“家”里,有对爱情自由的渴望,有对传统礼制的屈从,也有对未来的不甘的奢望;有爱,有恨,有怒,更有怨。或许正是应了作者巴金老先生所说的:“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有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在这封建大家庭里,在他们五味杂陈的生活中,我看见了“无抵抗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抗争,看见了人们在“旧”与“新”之间挣扎。无论旧的传统礼制多么压抑得让人喘息不得,只能靠表面的顺从和愚昧的自欺欺人来寻求安宁,但思想是无界的,思绪是自由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它还是无形的,即便宗法撑满了整个大脑,它仍能凭借一己之力在缝隙中生存,甚至生长。说到“思想”,自然最先想到的便是那受到了新潮西方教育的三兄弟了,不过我更想先谈谈“家”中的一个丫鬟——鸣凤。那时的女人眼前都有这么一条路。“这条路从她的眼前伸长出去,一直到无穷。她明白了,这条路是几千年前就修好了的。地上浸泡了那些女子的血泪,她们被镣铐锁住,赶上这条路来,让她们跪在那里,用她们的血泪灌溉徒弟,让野兽们撕裂、吞食她们的身体。起初她们还呻吟,哀哭,祈祷,盼望有人把她们从这条路上就出去。但是并不要多久的时间,她们的希望就破灭了,她们的血泪也流尽了,于是倒下来,在那里咽了最后的一口气。从遥远的几千年到现在,这条路上不知断送了多少女子的青春,不知浸泡了多少女子的血泪。仔细看去,这条路上没有一个干净的尸体,那些女子都是流尽了眼泪,呕尽了心血,作了最后的挣扎,然后倒下来,闭上她们的还有火在燃烧的眼睛”这条路就连琴也受到它的威胁,跟何况这个无依无靠,身份卑微的丫鬟——鸣凤呢。第1页共5页不知是她那最后的纵身一跃还是她苦苦的哀求与坚决的壮言,在读罢二十八章之后,我同此时的觉慧一样,她的影像也总是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蔓延,然后又慢慢地远了,就像“雨巷”中那个丁香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的泪水换来的也只不过是周氏一个钟头的怜惜。我为她丢失的青春叹惋,也常想或许她活着还有希望,或许她可以和觉慧一起离开,当然这些都是在我看到这句话之前——“事实上经过一夜的思索之后,他准备把那个少女放弃了”而且在背后支持他这个决定的两样东西之一竟是“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呵,多么可笑,多么绝情,我曾这么想,到底是尊严略胜一筹。要知道“这个少女纯洁地、无私地爱着他,时时刻刻都在为她祝福。他每一次看见那一对比嘴更会说话的眼睛,那一对被纯洁的爱燃烧着的眼睛,他觉得一种欲望在他的心里生长起来,他想在这一对眼睛里他可以找到一切,他甚至可以找到他的生活的目标。”但是我错了,正是有了这一次的经历,他对礼制的抵抗才变的更加强烈,坚决。才造就了那个毅然离开的他。是这一次的经历让他迎来了彻底的醒悟。那些梦,比现实更真实。它们诉说了旧社会的真相——即便没有了地位尊卑的束缚,他们的爱情也可能成为天方夜谈,就像他的两位哥哥所遭遇的那样。觉悟毕竟是从幼稚成长而来的。然而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再凄惨,也不如发生在自己身上来的深刻,只有这样,他才会将“旧的东西”所带来的苦痛深深牢记,恨之入骨。尽管他早已觉得离自己的家庭越来越远。“他觉得家里的人都不能够了解他。祖父永远摆出不亲切的面孔,陈姨太永远有着那张狡猾的擦得又红又白的粉脸,继母对他客气而不关心。大哥依旧天天实行他的‘作揖主义’,嫂嫂的丰满的面庞也显得憔悴了”,但他却并未做出什么真正违背长辈意愿的事,祖父关他的禁闭,他不过是感到心中烦闷,也不敢溜出去。而鸣凤死后,大概是觉得自己的幸福已被断送的缘故吧,他虽不再把“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话挂在嘴边,但他却显然义无反顾了,因为他失掉了在这个家中他最挂念也最牵绊他的人。关上了爱情这扇窗反倒让他看这个家看得更加真切了,他第2页共5页能在他哥哥觉民和五叔克定身上看出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觉民,那个十九岁的青年处在周围尽是敌人的环境里,单单被一种信仰,一种热情鼓舞着,他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