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教学案例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32-33认识物体二、教学准备1、准备颜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和模型若干。2、7个自己搭的玩具。3、多媒体课件。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一)目标确定:“认识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为后面“分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之前都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物体,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所以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困难,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建立他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他们的名称,初步感知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二)教学策略选择:“认识物体”这节课内容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在设计理念上尽力按新课标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切实感受物体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地探索新知和合作学习的习惯。1、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2、在学习内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从而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玩具模型]:每组分发一个。2、请小朋友们动手拆一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得出:这些玩具由不同形状的物体组成,而且这些物体都是我们平时常见的易拉罐、盒子等。)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和它们的图形。(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分一分,揭示概念把从玩具身上拆下来的物体分一分,要求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2)汇报交流: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3)揭示概念:小朋友都非常喜欢玩玩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拆玩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通过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一玩,来感知特点,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拿出位置、大小及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2、玩一玩,感知特点玩的方法可多样,不同形状的物体可采用不同的玩法。(1)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选一种物体玩一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2)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发现:圆柱会滚动;长方体方方的,摸过去平平的;正方体四四方方的,放在地上不会滚动;……4、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1)用课件演示:从长方体形状的实物中抽象出图象的过程,让学生知道这个图形就是“长方体”;再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图形。(2)拿出图形卡片让学生辨认后,贴到黑板上。(3)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然后出示大小、形状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认一认,并拿出相应的实物。(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三)联系生活,应用新知1、谁来摸一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