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握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实践研前进路小学郭峰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从原来完全由教师主导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正在走向以教师的“教”与学生自主的“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但面对课堂的这些变化,我们不难发现:过于注重学生的生成,很容易把学生的“自主”变成了“放任自流”,课堂看似热闹了许多,但最终学生单独面对数学问题时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甚至还不能正常的完成教学目标。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有些课堂始终没有把握好教与学的真正关系,而太多流于形式而无实质的师生互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处理好教与学的关键是处理好这两种行为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课堂中所有的教学活动理所当然都应该是围绕着学生而展开,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是我们的方式不再是单纯的讲解和重复的操作练习,而是通过组织教学和情景引入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并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所引发的数学思考和体现出来的认知过程进行引导和调整,以达到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交流和合作的一个动态过程。面对这样的角色转变,对于老师最难把握的是如何应对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学生思维碰撞所生成的想法,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使得教师对教学过程难以预料;但是高效的课堂教学是离不开对互动生成性资源捕捉和利用,如何把握好、利用好这些课堂生成资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生动、更有效,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具体做法。一、教师要树立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意识。作为教师要意识到教育教学资源是多方面的,除了教材以外,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学生探究、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而我们老师应该利用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产生的思想的火花,推进学生知识的建构与认知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摒弃听到“意外之声”感到厌烦的心态,应该心中时刻具备捕捉教学资源的意识。这样,抱着欣赏和智慧的眼光去主动捕捉学生发自内心的各种“始料未及的信息”,并且能主动意识到这些信息包含着学生独特的思维创造意识,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状态。这些由学生生成的、有时往往超越教师思维的教学资源是极其珍贵的,教师要真正懂得这些孩子的独特见解,以此去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真正做到事半功倍。二、教师要善于创设互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环境。(一)充分的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前提。只有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美丽的生成。教学预设是组织教学的必要手段,是教学的内在需要,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而教学生成则是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创新。1.关注学生真实思维的预设,是产生动态生成资源的前提。如果说预设是生成的土壤的话,那么只有基于学生原有经验的教学预设才会是产生动态生成资源的优质土壤。数学课程内容是前人长期不断积累下来的数学知识,学生对于这些间接经验的习得,是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的,学生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慢慢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建构自己对数学的认识。所以在预设时,一定要清楚地了解好学生已经储备的相关知识和相关的经验来设计教学,以便更好地计划、预期和更全面地想象课堂的发展和孩子的想法,为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好充足的准备。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尽量换位思考,争取做到教学思路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尽量超前预计学生的思考方向和反应,才能对这些孩子原生态的想法进行顺势引导,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经验,让其理解数学的真正意义。2.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促成生成性资源的必要条件。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成,是教师围绕着教学目标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数学活动所得。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有些教学资源的生成是可预见性的,是老师本来期望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