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班里营造一个读好书、看好报的氛围许家沟乡二中王姣上月,去郑州学习,有位专家给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犹太人人均年读书64本,美国人均年读书25本,日本人均年读书18本,法国人均年读书11本,新加坡为8.3本,中国人均年读书不到5本。作为一个中国人,当我听到这组数据时,我很惭愧,作为一个中国的中学班主任,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阅读的数量对学生的未来带来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生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好习惯。那么,怎样在班里营造一个读好书、看好报的氛围呢?一.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1.开设阅读课,陪学生一起阅读在班里开设一节阅读课,陪学生一起阅读,这是一种和学生亲近的行为。可以采用老师读,学生听,或者抽生读,其他学生听,或者共同阅读的方法等。读过之后讨论着、交流着,这样的阅读氛围,学生会渐渐养成阅读习惯的。经过培养学生对读书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而且当所有同学在一起读书时往往是他们读的最投入、读的最认真的时候。2.每天课前五分钟在每天上午和下午上课之前的十分钟内,我们可以抽出五分钟,让一个学生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学生一个一个轮流来,让学生将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书或文章介绍一下,而且需要将其中的部分内容读给大家听。3.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到学期末,由同学们选出“读书小明星”若干名。在颁发荣誉证书的同时每人奖励图书一本。而且将这部分同学的照片贴到班里或学习的光荣榜中。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生的读书热情都很高。4.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提高阅读积极性在讲课时我们教师可以旁征博引,讲课外书上的一些和课文有关的东西,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二、在班里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学生生活在什么样的班级环境中,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什么样的熏陶。记得有一位哲人,为了让自己不喜欢阅读的孩子爱上阅读,就把孩子关到了一间只有一个大书架的房间里,那里放满了很多名家的著作。一开始,这个孩子宁愿什么也不干也不去碰那书,后来,面对冷冰冰的四面墙,孩子开始很不情愿地拿起了第一本书,试着去看,再后来,当这位哲人打开房门让孩子吃饭时,孩子正坐在地上津津有味着看着书,理他都不理。其实,只要有条件,学生是喜欢看书的,因此,1.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班里的图书柜,摆上学生喜欢的图书,经典名著等。一旦有了自己的书架,学生就会愿意在书架下停留更长的时间。我1们班的图书柜就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学生们借阅的积极性很高。2.同时,班主任也要引导学生搞好班级文化,做好班级文化墙,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给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3.办好每一期的手抄报,并且评选好的作品张贴到文化墙上。三.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可见借来的书人们更喜欢去阅读,学生们也是一样。学校图书馆就是一个很好的借书的地方。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有了阅读兴趣,阅读方法也很重要。阅读方法有很多,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如:1.朗读法。我们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并且要求学生尽量有感情色彩,注意语音、语调、意群等,这种方法可以拿来课堂上,或者是早自习,当然,对于朗读好的,我们要多加鼓励。2.精读法。书中的内容有些需要精读,精读这些内容,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把这些好的东西内化成自己东西,达到学以自用的目的。3.略读法。对于一些内容,学生没有必要精读,没有时间精读,就让学生大致浏览一下,了解大概内容即可。4.读记法。可以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挑选一些美文,背简短的古文,背诵一些诗词歌赋等。这样,也能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记忆力。5.笔记法。笔记法指的是用笔记下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和用笔记下自己的理解及感受。毛主席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边看书一边动笔,可以延长集中精力的时间,同时可以促进思维,增强记忆力。教给学生可以用线段或者符号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也可以教学生有选择地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成语故事等;还可以写书本的梗概提纲、简短书评、乃至心得体会,甚至在书的空白处可以加上自己的批注,如“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