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北海中学张文丽闲暇时候,我常想,什么是幸福?它似乎不能与金钱、权力划等号,因为太多太多的人正因为钱与权的困扰而焦虑不安。我信奉这样一句话: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能够发掘工作中的快乐并享受它,这就是一种幸福。于是,工作之余我再次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理论专著。这次的阅读让我发现这本书是值得认真啃的一本书,书中许多智慧的思想总是给人全新的感受,就好象一位哲人娓娓讲述教育的故事,字字句句都能撞击人的心灵,给人以心灵的洗礼。下面我就书中的一些建议来谈谈自己粗浅而朴实的想法。当看到第1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给我的触动也很大这不禁使我想到2004年第3期《教师之友》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板子该打在谁的屁股上》,它是一个叫万玮老师给刚刚参加工作的英语老师的一封回信,英语老师信的内容大致讲自己教学尽力了,但学生成绩却考得很糟,埋怨学生不自觉、不肯读书,该记的不记,该背的不背,该做的题目做不出来。认为这板子该打在不配合的学生身上,其实真正该挨打的是我们做教师的。我们平时在抱怨、发牢骚时,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在你的课堂上你的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脑力劳动吗在你的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学生掉队的想象呢?苏在文中做了直截了当的解释,那是因为在学校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说白了就是我国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这条教育原则我们也常挂嘴边说,不仅要背教材,还要备学生,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几人能做到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同样的课、提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考同样的卷子,那怎么能做到个别对待呢?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对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比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比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档次的问题,做难易不同的题目,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也在不停地进步。其中第19条这样写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苏校长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嚗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使我想到身边所发生的,有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只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也有老师把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底限度,原先我也这样做过,不惜浪费自己的休息时间把他们拉来补作业、背书、默写,自己弄得心力交瘁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好,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今天会默,明天就忘,要么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成为一种“死”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沦落为后进生,这其中我们做教师的其实是阻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想想真有些后怕,为了孩子赶快转变观念吧!再有第28条和第40条都是强调一点: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苏校长在文中说到: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那么产生这些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他离开“事实”就不能思考。而最容易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机会,则是在它们以直观的形态(在劳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地方。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对于这一条建议我觉得我们学校做得比较好,比如专门为学生安排动手课,每学期举行动手节活动,上学期双语一年级的“做把小扇好乘凉”动手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小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通过他们一双双灵巧的小手,丰富的想象力,一把把形态各异、装饰美观的小扇从他们的指尖诞生了。尽管大部分扇子没有多大使用价值,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