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时间。2、读通课文,解决生字词。3、在读书连读流利的前提下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场景。4、学咀嚼、问驼铃、想剪驼毛、问去处。《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批注、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留恋童年的复杂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初步了解作品的语言特点。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教学重点:读中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思念。教学难点:了解描写方法,感受语言特点教学预设:一、导读——回顾画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音的作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场景?(课件板书)二、做记号——感悟画面过渡:这四个场景是作者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就像电影里的一组镜头常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读着这样的童年故事,有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那么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耐人寻味的童年写出来的呢?需要同学们认真读书,用心品悟词句。请同学们先看到第一个场景——学咀嚼。1.先自读第四段,抓住重点词语或者句子做记号。2.并说说做了哪些记号,为什么?3.学习第四段(课件出示)学咀嚼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注:细致、特点鲜明、看得入神)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注:看傻了,傻得可爱)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注:小作者为什么这样?)(1)说一说你针对哪些词句作了记号?为什么选这些词语?预想:样子——丑、长、安静;动作——磨来磨去、冒、沾;呆(2)由这些词语,外面看到了安静的、鼻孔冒着热气的正在咀嚼的骆驼。请同学们抓住这样的重点词语来读一读。(指导重点词语怎样轻重读。不同读法:轻声读,读出安静、缓慢,表现呆住;重读,读出骆驼神情、动作,表现作者好奇。)(3)抓住重点词语外面读出了骆驼的安静读出了骆驼的咀嚼津津有味,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读,其他同学来边读边想象。想象骆驼咀嚼的样子。(4)你想骆驼咀嚼是什么样子?(看一段视频)(5)作者看着骆驼咀嚼的样子,她是什么反应?(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6)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天真、可爱、傻气。。。)(7)有趣的童年傻得可爱的孩子,谁来读?读出她的天真幼稚傻的可爱?(再读感受)(8)小作者看的太入神了,这么好的语言请同学们背一背吧。填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那样(),那样()。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大鼻孔里(),白沫子()。我(),()。4、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一场景,请你从剩余的三个场景中选择一个使你印象最深的,抓住重点词语或者句子做记号。可以圈一圈、点一点也可以画波浪线,在旁边主名字的理解、感受、疑问等。我们一起交流。谈驼铃(1)议一议:对于驼铃的作用,我和爸爸的看法完全不同,你同意那种看法?(爸爸的理性我的天马行空)(2)你有什么看法呢?(感受童年的快乐)想剪骆毛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注:在小作者眼中骆驼就是人甚至是她的好伙伴)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注:多着急呀!)因为太不整齐了。(注:幼稚,在作者心中骆驼象人一样需要理发)作者的想法多么天真可笑,你的童年里也一定有类似的奇思妙想吧?谁愿意说说?这些事与作者想给骆驼剪毛、理发有异曲同工之妙问去处(1)分角色朗读,体会小作者一门心思想着骆驼。(2)交流勾画的重点词语:“总是问,总是问”。我还可能问哪些关于骆驼的事?三、悟情——留恋画面过渡:刚才,同学们在批注中走进林海音的童年,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贴近林海音的心灵,不知同学们是否发现:这四个场景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有骆驼)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冬阳下的骆驼队?她想通过骆驼队表达一份怎样的情感?请你充分地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两段,画出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预想:代表作者的童年;代表作者的故乡;表达对童年对故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