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海一、教材简析:散文按方位安排写作的顺序,有助于学生学习这种线条简明的写作技巧。作者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细致生动地描述了海潮的千姿百态,有助于学生体会用语的精妙,提高表达水平,培养审美能力。二、教学目标:1.读准生字,并能规范书写、听写;理解重点词语“前赴后继”、“潮汐”、“澎湃”、“遐想”的意思。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悟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海潮的柔美与壮美,感受大自然的趣味,体会作者情感。3.学习按方位安排写作的顺序,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三、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出品悟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海潮的柔美与壮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体会作者情感。2.学习按方位安排写作的顺序,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四、教学难点: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欣赏和学习运用动词的技巧。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如:熟读课文,初步理解生词难词,了解“潮汐”常识等。六、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引导学生读准生字,并能规范书写;理解重点词语“前赴后继”、“潮汐”、“澎湃”、“遐想”“征服”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1.读准生字,并能规范书写;理解重点词语“前赴后继”、“潮汐”、“澎湃”、“遐想”“征服”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理清写作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线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常识一、导入新课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二、检查预习,理解词语。1.检查生词“潮汐”的预习,了解“潮汐”常识。(学生结合自己预习时搜集的资料交流)2.检查生词“遐想”的预习:从音、形、意三方面检查,可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重点关注“遐”的字形。)3.听写课后3题。4.订正听写,重点关注:(1)隙、湃的字形;(2)在预习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前赴后继”(还可与“前仆后继”对比理解)、征服、激荡、澎湃的意思。(3)用“照耀”、“前赴后继”造句。三、、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2、同桌一起读课文,读后独立思考课后第一题,即:作者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到了潮水哪几种不同的景象?(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勾画重点信息,从原文中找出答案。)用一个词说说此时看到的潮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奔腾澎湃)2.阴历十四五日的潮有什么特点?(读课文5自然段找重点词句回答)3.填空,明确写作顺序:先总写(),再按照()顺序写看到的潮水,然后写了阴历十四五日看到的潮水,最后写()。4.结合刚才三个问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按照方位顺序写了不同地点看到的潮水不同景象,有时轻柔,有时澎湃,这些不同的景象可以用哪些成语来概括?(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主要内容参考1:看上潮时的海是一件愉快的事。在山上看,潮水轻柔,在沙滩上看,潮水澎湃每月十四五的潮特别大。海潮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看潮的人永不觉得单调无味。主要内容参考2:上潮时的海在不同的角度看景象不同,或轻柔,或澎湃,或平静如常。海潮千姿百态,变幻无穷,让看海的人心情愉快,永不觉得单调无味。5、小结: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四、课堂小结,完成练习。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课文内容和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上总结)2.选择完成《过程性评估》中的题。板书设计从山上望:轻柔不同方位看在沙滩上看: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