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写作培训体会通讯员新闻写作培训教材企业文化专员王连华一、什么是新闻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简单地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具体地讲,新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新鲜的;在价值上是大家关心和需要的;并且需要通过新闻工具和其它各种手段进行报道传播。“舆”:舆论工具2、“news”一说是由北(north)、东(east)、西(west)、南(south)四个字的第一个字母拼起来的;二说是新(new)这个词的意思引申出来的。综合两点,news就是新的、东南西北发生的事情,这就是新闻。3、信息与新闻凡是能增进对客观事物了解的消息、情况、情报、资料、知识等等都是信息。新闻与信息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新闻是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新闻,也就是说,新闻是信息的一部分,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变动的信息。4、新闻是变化着的生活的记载,没有变化(或价值),就没有新闻。比如,我们每天吃饭睡觉,这不是新闻,而宇航员在太空吃饭睡觉,这就是新闻;一个人送给另一个20元钱不是新闻,但大家为遭遇不幸的人组织捐款活动每人送20元(或不等)就是新闻;一般动物的繁殖,是非常普通的事情,但小羊“多莉”的诞生,却轰动全世界,因为“多莉”是细胞克隆出来的,它标志着生物学进程的重大突破;狗咬人不是新闻,但人咬狗就是新闻5、6、新闻的局限性。小新闻与大新闻。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第1页共6页二、掌握采访与写作两套本领采访与写作,是构成新闻学的两个重要部分,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采访是研究实际问题、认识客观事物、搜集新闻素材的开始;写作是分析客观事物、消化和提炼新闻素材的加工阶段。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提高和升华。新闻界有个流行说话,叫做“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些前人的实践经验,对我们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讲这么一段道理,是想为后面研讨的问题作点铺垫,下面我们来看一篇示范新闻。青山如画屏,人来鸟不惊。和煦的阳光从茂密的树枝间洒下来,XX县区红石林镇老司岩村年近七旬的黄太星老人站在一棵如虬的松树下,扯起一朵算盘珠子大的枞菌,放在鼻下嗅了嗅,耳边传来阵阵鸟儿欢畅的鸣唱,老人心里有种无法言状的愉悦。他忍不住很有成就感地吼了几句高腔,正在吃草的水牛回过头来,鸟儿也听得痴了。村后这块方圆近20亩的林子,显得那么静谧。自从包产到户分得这片林地以来,黄太星每天有事没事,有空没空,都要到树林里走一走,看一看,坐一坐,站一站。今年69岁的黄太星,由于成家晚、经济底子薄,加之10多年前砍柴时从10多米的坎上摔下来,花了不少钱才医好,因而日子过得清苦。分自留地那阵,黄太星要了村后那块别人看不上眼的土质较差的林地。20多年来,黄太星坚持精心培管和看护,自己从来都舍不得砍一根。这些年来,老人与可爱的松树柏树杉树朝夕相处,已有了很深的感情,他视它们为有灵性的生物,可以跟它们交流,可以向它们倾诉。如今,这松柏杉相间的树林郁郁葱葱,百鸟欢唱,千花竞艳,被人们称为村寨的“肺”。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块好树林也会“招谁惹谁”,刺别人的眼睛。有人知道他家里困难,想出钱来买。可黄太星说:“这些树从手杆子粗长到现在这么大,要几十年时间,不容易啊。这片树是分给我的,同时也是整个村的。若是为了要用钱,山上的树都被砍光了,光秃秃的,就像人没穿衣服一样,没有了生气,没有了灵气,我们生活的环境也不好,第2页共6页空气也不新鲜,钱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明买不成,于是就有人想盗伐。尽管黄太星看得勤,看得紧,但百密总有一疏,更何况“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去年春季,村里有个年轻人半夜间偷砍去一棵柏树,仗着力气好,将靠近根部的“蔸筒”扛到河里卖了70块钱。第二天,黄太星站在周围全是木屑的树蔸边,泪水忍不住掉了下来。为此事,老人喝了几天闷酒,酷爱拉二胡的他,把酸心和烦闷付诸低沉的琴声。对于乱砍滥伐和偷树卖钱的行为,老人深恶痛绝:钱是得一个用一个,用了就了了,但是那树呢,要长几十年才用得着,那是砍一根就少一根啊。树长得再快,也比不上那些钻进钱眼的人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