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读下面的表与图,按照问题提示回答。表一:(1)按指定序号填写表一的内容(2)图一名称是猪纹黑陶钵,出土于河姆渡遗址,图二的名称是鱼纹彩陶盆,出土于半坡遗址。(3)由图得知,原始农耕时代陶器主要有两种即彩陶和黑陶(4)仔细观察陶器上的图案,想一想,这些图案说明了什么?图一有猪的图案,说明了当时已经会饲养猪了。图二有人和鱼的图,说明人类已经掌握了捕鱼技术。20、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大动荡、社会大变革、文化空前繁荣时期。请回忆所学内容,根据要求作答。【政治动荡】(1)写出如图战国七雄中A、B、C所代表的诸侯国名称。A:齐;B:楚;C:秦。【社会变革】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君书•更法》(2)材料中公孙鞅指的是谁?商鞅(3)这场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请写出这场变法中可以使秦国“富国”和“强兵”的措施?富国的措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强兵的措施:奖励军功。【文化繁荣】(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有何反映?出现社会大变革和文化空前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百家争鸣;生产力的发展。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日益衰落,诸侯实力不断上升,诸侯国国君不听周王的号令,相互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对此,墨子提出“非攻”;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1)依据材料说出墨子和孟子观点的共同背景。共同背景: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社会动荡。(2)分别说明墨子和孟子的不同观点。(不得摘抄原文)墨子只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孟子反对一切战争,如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3)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评述孟子的观点。孟子笼统反对一切战争,是不恰当的;正义战争不应反对,应支持。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废除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公布法律,实行连坐法。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诗“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胡曾(1)据材料一,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中,除改革土地制度、奖励军功、严明法令之外,还有哪两项措施?(不得照抄材料原文)建立县制;制定法律。(2)材料二中“秦王”、“秦皇”指的都是谁?两位诗人对他的评价情感是否一样?秦始皇;否。(3)材料二中“防胡万里城”的诗句反映了哪一史实?修建万里长城(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格局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材料三“周公教导成王说:‘你地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纳贡。材料四“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致,举烽火,诸侯悉致。”材料五商鞅变法中,商鞅吸取西周后期诸侯的崛起,周王对诸侯失去控制,于是改革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在全国推行了县制,县长官由秦王直接任免。(1)材料一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有哪些?周王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①夏商王室的后人;②有功的大臣;③自己的亲戚。理由: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2)材料二三四说明当时的受封诸侯对周王主要尽哪些义务?定期朝觐;按时纳贡;服兵役,共同保卫周王。(3)结合材料五,阐述推行县制的目的?商鞅还实行了哪些措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对地方的控制;还实行了编制户口,加强刑罚。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