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之间的矛盾祝姝姝教学一直在改革,从大方向的五年与六年之间的转换,教材从压缩到扩张,再到每个知识点的螺旋上升原则,数学不单单是教学生的各种数学知识点。新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蓝本,取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着眼于小问题,升华出科学性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大课堂,使得学生融入其中,其乐无穷。课标的要求是明确的,但往往跟着教材的辅助教材却大相迳庭。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材每个知识点在各个年级段所渗透的程度不一样,比如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只是初步认识,课标中只要求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能读能写。2、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而在教学用书上是要求学生1、结合具体的内容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2、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而在二类课本练习册中,却经常出现这样的题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0.55.0555.55.0053.783.7083.873.8073.7这种题型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说,无疑是超标了的,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增加了老师的负担,老师又要教他们方法,对于优等生他学会了,但对于一般的同学来说,他需要练很多次做很多次才学会,但他还是不理解,依葫芦画瓢,从一开始认识小数,就给他一个不理解难的感觉,那他以后还有信心吗?所以再做到四年级还是差不多的题目,还是总感觉不理解,只有依葫芦画瓢,而这种学习方法并不是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大点来说,这种学法是一种错误,我宁愿他从一开始就不会,就不做,在他有基础理解的时候在来教会。单元试卷也是一样,简单的那一单元,出着出着就超标了,就深挖了。加重了老师的课堂负担,不会的就要讲,讲着讲着就讲多了。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老师多讲的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懂,就这样恶性循环着。所以我觉得教材之间一定要保持统一的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教材的安排,渗透到哪个点就到哪个点,超标的题目只作为思考题,不要求人人都会,而这种题目更不能出现在单元质量测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