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前来例行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本文赞扬了法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学情分析】《半截蜡烛》故事性强,孩子乐于阅读。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代背景孩子们是缺乏了解的,对德国法西斯的残暴、伯诺德夫人一家所面临的危险可能也仅限于文字的理解,绝对不可能有“感同身受”的感觉。文章中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充满智慧的人物语言都值得大家学习。故事的精彩之处就体现在他们与敌人的对话中。【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词语教学也是有温度的。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这样既训练学生思维的多维度、多层次,又激发他们表达的积极性,使之获得全面发展。【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解释、负责、小心翼翼、完好无损、如无其事”等词语。2.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3.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了解剧本形式。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板书:半截蜡烛)(学生齐读课题。)2.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设计意图:剧本形式是第一次出现在学生面前,因此要让学生对此有个基本了解。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更好地明确学习要求,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2.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指名说课文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默读能力。同时,让学生借助文中重点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三、深入学习,感悟语言。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3.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生全班交流。预设一:伯诺德夫人的表现。①读伯诺德夫人的语言。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②思考:伯诺德夫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她为什么这么焦急?③师生交流。蜡烛点燃了,万一烧到金属管,将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⑤总结:是啊,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的蜡烛仿佛成了这个屋子中最可怕的东西。尽管伯诺德夫人内心焦急,但表现得很镇定。她当时的语气是怎样的?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没有露出一点蛛丝马迹,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母亲?(勇敢、镇定)预设二:杰克的表现。①蜡烛被吹熄了,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可轻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一次被点燃了。面对越来越危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