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迷失”与“回归”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王晓春老师在他的新著《语文课如何是好》中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中小学这么多门课,没有哪一门像语文课这样狼烟不断,战火连绵。指手画脚,人人争先,外行内行,扭作一团。发言盈庭,论文如山,潮起潮落,上下波澜。众说纷纭,越听越烦。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总算把事情弄乱套了,把语文老师搞糊涂了,以至越教越不会教了。这门课似乎成了永恒的焦点、热点、难点、乱点和看点。”事实的确如此,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十多年了,围绕语文教学的纷纷扰扰实在太多,近年来又围绕语文课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展开热议,而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应该教什么,又怎么教的问题很自然地也进入了我们关注的视野。曾几何时,语文老师心目中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没什么意思,无非是学字词,读课文,理文脉,第二课时才是课文的精华所在,以至于众多的公开课、研究课的教学只钟情于“绚丽多彩”的第二课时,而对第一课时教学避而不谈。即使上,也是要么太“胖”,把本该第二课时的内容搬到第一课时来上;要么太“瘦”,只蜻蜓点水地读读课文,写写生字,理解一下词语,导致学生读文结结巴巴,析词迷迷糊糊。在对完整、完美地呈现阅读教学过程的追求中,第一课时的教学被我们“迷失”了。“迷失”了第一课时教学必然陷入困境:其一,学生字词不过关,为理解文本埋下隐患;其二,学生读文不充分,进入精读文本时读文仍不流畅,易读破句子或读错句子,以致教师不得不再花时间组织学生重读文本,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其三,学生缺少对文本的整体认知,使得对文本的理解难以深入,教学推进跌跌撞撞,影响阅读教学的最终效果。面对“迷失”后的困境,惟有呼唤“回归”才有可能从困境中解脱。高林生老师等不少前辈都反复强调:第一课时,还是应该紧抓字词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写好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于永正老师更是用自己的课堂践行着“书不读熟不开讲”的阅读教学底线。这些专家的观点与做法告诉我们:学会字词,读熟课文,理清文脉,为第二课时教学扫清障碍才是第一课时教学的要务。怎样才能使第一课时教学走上扎实、有效的“回归”之路呢?下面单就高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实施谈几点认识。要使第一课时教学行之有效,应该在准确地把握学段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来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学段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就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言就有: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时能够搜集作者及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来帮助对课文的理解;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拓展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就识字写字能力培养而言则有:1.有较强的识字能力,能够独立学习生字词并能创造性地识字;2.能够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3.书写拼音或字词要字迹端正,写字姿势要正确。就阅读能力培养而言提出: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2.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5.查找资料,并运用资料解决阅读时候的问题,并与同学分享、讨论。基于以上高年级学段教学目标,我们在实施高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对高年级阅读教学而言至关重要。因此,作为阅读教学初始阶段的第一课时导入环节,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从课题入手,或从作者入手,或从文前提示语入手,我们应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兴趣做文章,努力做到课未始趣已生。2.要重视课前预习与课中反馈。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预习能力,课前应布置有关字词学习、读文、质疑等方面的预习任务。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在反馈中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了解文本大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