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工作中的困惑与对策黄小王静近年来,新课改倡响了全国各个角落,与时俱进,不断涌现出富有时代信息教育新潮,我也顺着潮流积极走进新课程,领悟新课标,同时也遇到一些困惑,现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困惑及对策:困惑一:学生唱歌“喊叫”的现象严重,对于通俗易懂、自己喜欢的歌曲和老师夸奖的时候会大声的“喊唱”;小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善于表现自己,认为大声歌唱,声音洪亮,好像谁唱得最响,谁最棒,你唱得响,我比你还要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喊唱”。学生对声音美感认识不足,误认为只要唱得响,唱的大,声音就是好听的;因此有的学生用尽全身力气吼叫,可谓是面红耳赤,结果是歌词听不清,表情谈不上,该休止的地方没有休止,该换气的地方无法换气,甚至歌曲的音调也唱跑了。一曲唱完,嗓子哑了,人也累了。那么如何解决这种“喊唱”现象呢?对策:(1)有正确的歌唱发声训练: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首先让学生认识大声喊唱是不好的歌唱习惯。然后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声音训练,起初应注重闭口母音练习,特别用“噜”字唱高位置混声是很有效的。随年级升高逐步再扩展到半开口母音练习和开口母音练习。到了高年级就能获得高度统一的歌声。(2)气息训练要正确:以稳定的喉头状态和相应的头腔共鸣,在保持卫生状态的基础上同时增大声带的张力和打开喉咙加强气息支持,使声音向上得到头腔共鸣,向下得到胸腔共鸣的一种良好的唱歌方法。(3)提倡“轻声”唱法:教师应认识到“喊唱”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性,在教学中不让学生“喊叫式”歌唱,而提倡“轻声”唱法。逐步使学生树立声音美感的观念,经常给他们进行声音的美感教育。困惑二:学生一直不喜欢学习乐理知识,不管是哪个年级都一样,是音乐教师的素质、态度、责任心以及教育方法如何,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可能是跟学生的个性和生活背景有关系。那么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效率。对策:音乐教学中乐理知识是学生提高音乐素质不可缺少的内容。我在教授乐理知识的时候,不是一味的照搬概念,讲理论,弄得教师精疲力竭,学生枯燥无味,把生动活泼的课,心情愉快的课,变成让学生讨厌,甚至是一种负担的课,不但没有真正达到音乐教学的实质,反而事半功倍。所以,我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制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如教学顿号记号时,抓住学生具有形象思维这一点,拿一个乒乓球在讲桌上连拍几下,先让学生细心体会乒乓球落下的声音特点,然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该声音具有“短促、有力、清脆、有弹性”之特点。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顿音记号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把顿音的演唱特点引用于乐句的演唱中去。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顿音记号及其演唱特点。又如教授终止线时,我把它编成顺口溜:姐妹两人一样高,一个瘦来一个胖,瘦的在前胖在后,姐俩并排在最后,曲终歌尽并结束。这样的顺口溜,短小精悍,学生爱读爱记,并能知其形明其意,何乐而不为。困惑三:高效课堂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但是,音乐课低段学生在合作、探究上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有的小组是好学生一统“天下”,而学困生则“袖手旁观”;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对策:(1)在讨论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3)根据音乐学科的具体特点,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在音乐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即利用小组使学生一起学习与体验,使学生个体和群体都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使成员间相互激励与促进,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所以活动时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