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正教师的位置关注学生的发展运城市万荣县宝井联区金井小学徐国艳案例呈现:开学初,为了提高教师素质、适应课改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准备了一节公开课,其中有一节小学数学课,让我难以忘怀。课题是:在学过二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位老师设计了一个人人都能做数学的情境,开始了师生共同探索的历程。课前,教师为每张课桌准备了5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2、3、7、位用五张卡片摆出所有可能的二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另一位动笔记下所摆的算式,准备汇报。孩子们都动起来了,而且兴致-、=。上课开始,教师就请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工合作:一勃勃,热烈地讨论着,紧张地摆着,写着。然后,老师才根据学生的汇报和补充,在黑板上写下所有可能的六道算式:27-3=37-2=73-2=23-7=32-7=72-3=老师由衷地赞赏学生所进行的探索,接着又提出了挑战:我们班是不是每个同学都能独立地心算出算式的结果?请大家把这些算式都抄在自己的本子上,并写出心算的结果。能够算出所有算式的同学,还要想该怎样用口头语言表达你的算法步骤。如果遇到困难,力争自己克服,或者翻阅课本寻求帮助。几分钟过去了,老师巡视全班后,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下两个算式:32-7=3532-7=25“同一个算式,在我们同学中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两个不同的结果?它们都对?都错?还是一个对一个错呢?”老师把全班学生的目光吸引到黑板上。以一连串的追问激发他们的认知和冲突。“今天的挑战是二位数减一位数,如果个位不够减时该怎样算?”教师挑明重点之后,要求小组讨论,辨别正误,课堂顿时又活跃起来。到了小组汇报的时候,孩子们踊跃而自信,老师把关于32-7=25的多种算法一一展示在黑板上,并针对错误让学生说出要注意哪些问题。课后反思:这节课始终以做数学为主旋律贯穿于课堂教学。老师少教,学生反而多学,让人感到踏实放心。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学生自己去做数学。在做数学中,人人必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在做数学中,人人都可能发现问题,产生合作交流的愿望。本课中,各个教学目标互相结合,互补互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方式得到彻底改变。是什么原因促使学生有如此高的热情与学习兴趣呢?想想有如下两个原因:1、教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中教师是以一名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的,使学生拥有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如:案例中的老师是把数字拆开让学生自己组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问题有想象的余地。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遇到困难力争自己克服。这种交流方式让人感觉不到师生之间的距离和“师道尊严”的影子,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使创新的火花闪现。2、尊重个性,关注学生的发展。案例中教师没有按教材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方法,去规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心算的过程中,老师激励孩子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并让有差异的孩子去意识,去发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学生动手操作、同桌之间互相协作,两个环节使学生把不同的数组合在一起。而学生在亲自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中,经历了一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给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同学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说明教师在重视学生今天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明天的发展。如果案例中的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这种枯燥的数位加减法可能不会引起学生如此大的兴趣。这位教师巧妙地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定义改造为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正如21世纪的数学教学课程中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针对这一教学思想,教师在学生自得的基础上,采用多角度、多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想:教是为了不教。今后我们只有把“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是一个主动求发展的主体,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