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图)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的主题就是民族大融合,课文紧扣此问题展开:首先,简要地说明了自十六国以来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为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其次,比较全面地讲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采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调孝文帝改革对推进北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积极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全课的重点子目。孝文帝改革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除注意讲清具体的改革措施,还应该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迁都洛阳和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有机地联系起来,看到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是一个难点问题。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汉化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这在阶级社会的历史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只有到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以后很长的时期内才有实现的可能。目前学术界在论述古代的民族关系时,往往使用民族融合一词,一般指的是自然同化这一现象而言,本教材也是如此处理的。对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含义的区别,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和领会,教师不必作出解释,只要讲清具体的历史事实就可以了。二、教法建议1.教师可以先比较形象生动地讲述文明太后与北魏孝文帝的故事,引起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兴趣。2.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投影仪或挂图的形式展示北魏兼并其他割据政权的地图,使学生形成对于北魏统一中原过程和形势的直观印象。具备相应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可以减轻学生思维上的困难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引导学生回忆前一课学习过的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的内容,提出问题:“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地区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思考来解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解答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说明和阐释。4.教师提出问题:“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关于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洛阳的繁荣与发展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迁都与民族融合以及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关系。为了缓解连续提问给学生造成的压力,教师应该在适当的地方进行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讲述,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或思考一些问题,如:为什么会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5.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教师可根据时间进度生动有趣地讲述一项或几项改革措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要求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评价和感受。6.结合本课的“活动建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形成对全课的逻辑结构和民族融合主题的完整认识。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通过对与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明确本课所要了解的主要知识。在此列出本课的基本知识,供参考:黄河流域的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略的表述。2.指导学生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