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地图的发现柳林镇中心学校熊元芬教学内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通过对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能力目标:通过观察阅读地图、观察石器、骨针及古人生活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查找的资料不够全面,需教师作相应的补充。建议讨论的问题:1.教师如何不拘泥于教学计划的完成,按照课改的理念,灵活地处理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新问题。2.教学中如何体现历史与地图及资料图片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更深更广的未知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案例描述:引子教室里,正在进行新学期的第一堂历史课。今天的课题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我的教学设计是本节课完成“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石器时代”、“氏族社会”三部分内容。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的艰辛和创造精神,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主要特征。在上课前我就布置同学们去查找了有关资料,并找来几块石块,准备让他们在课堂上尝试祖先制作石器的艰辛。问题和发现开始上课了,我让同学们先浏览了一下课本的内容,然后讲授新课。我告诉大家,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并请同学们参看课本第一页的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我心想,同学们通过看地图就能明白:我国的远古人类遗址很多,我国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让同学们稍作归纳,就可以顺利地进入下一个主题——了解远古的人类生活和生产使用的工具,让几个同学来加工我精心准备的石头,体验当时生活的艰辛,并分析比较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特点……然而出我意料的是,窗旁的一个小组的同学窃窃私语了一会儿举手了,我微笑着请孙伟站起来,问他有什么问题。“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上只画出了一部分古人类遗址。”孙伟有些腼腆地说。“从图上看出来,我国古人类遗址多不多?”我颔首鼓励他说出重要的话来。“我们查到的古人类遗址资料比图上所画的多,比如山东的大汶口,陕西的蓝田等图上都没有画出来。”孙伟边想边说。另几个男孩仿佛受不了孙伟的慢节奏,纷纷把手举得高高的,急着要表达他们的思想。“谁先说?”性急的程啸站起来:“只看这幅图,我们并不知道我国的古人类遗址是多还是少,因为这幅图只画出了三个古人类遗址,我们国家到底发现了多少个古人类遗址呢?我们不知道,其他国家有多少个古人类遗址?因为没有别的图可以进行比较。”我的手心开始冒汗,在脑子里飞快搜索其它国家发现古人类遗址的记忆,但是没有。因为我从未想到这个问题,也从未想到学生会问这个问题。好在程啸并没有要问我答案的意思,没等我做出反应,程啸继续说道:“但书上有文字告诉我们,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由此可知,我国肯定是人类文化发源地之一。”好了,我暗地里松了口气,教室里的紧张空气仿佛也因为这一结论得以缓解。我想表扬他几句,然后跳过这个问题,继续按事先的准备进行下一个学习环节。“老师!”几个刚才举手没有发言的同学还执着地高举着手。给不给他们机会呢?我很矛盾,我得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怕他们又提出什么古怪问题,但我又必须关注学生,让他们提出疑问,发表见解呀,最后我还是让他们发言了。几个同学接二连三地站起来报告了他们的发现。“我发现,图上画出的三个古人类遗址中,有两个分布在黄河流域,一个分布在长江流域。”“我们还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因为这些地方——”“气候温暖湿润。”“河流形成了冲积平原。”“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这些都给古时候的人们提供了适宜的生活条件,遗址基本上都分布在河流的两岸。”最后发言的熊浩东作了总结,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其他同学听了他们的发现和分析,都由最初的不解变为点头赞同,对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可喜的探讨听着他们的发言,我又有些意外和高兴,他们居然能从图上发现这么多信息;一张地图,学生从地形、气候、水源等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