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双翅膀让学生大胆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的目的不也是为了“授人以渔”吗?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我想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质疑的环境。“学起于思”,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因此,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问题,如此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同学解除了后顾之忧。因此,我努力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对此,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二、扩大质疑的空间,培养质疑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的价值。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当然,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如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个善学的人,疑将贯穿其学习的全过程,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使学生将其“疑”提出并加以解决,长久下去,学生质疑的兴趣会大大降低。那怎样保持学生质疑的兴趣呢?必须扩大质疑的空间。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质疑,课外也可以质疑,不仅可以对老师质疑,学生家长亲朋好友都可成为质疑的对象,不仅可以对语文所学内容质疑,而且可以对相关知识、相关学科质疑。扩大质疑空间,可以引发学习探索的内驱力,培养质疑的兴趣和能力。三、指导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能力。学生在质疑时,往往不知如何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质疑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质疑,形成能力。具体做法如下:1、循循诱导,点拨促思要想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就要要求学生读课文。2、反复精读,悟出道理教师在提出阅读能力的训练要求后,让学生反复精读课文,不断地对获取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悟出某个道理,并通过说或写表现出来。3、想象训练,提高能力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在思维能力训练方面,注重了写实实在在的人和事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还应把想象力与发散思维相结合。4、疏导释疑,求异创新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决定人们愿不愿意创新、敢不敢创新的欲望与倾向性,是创新能力品质的基础和动力。5、团结协作,尽显潜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时代的到来,导致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合作共事,能否准确、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领悟、概括和吸收他人的意见、建议等。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不容忽视的方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一是注重信息的多向互动式交流。二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三是注意在合作学习时,探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面临的任务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