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时间:2016-04-15学段:初中学科:历史教材版本:人教版年级/册:七年级下目录:2.3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本次作业的主要知识点:宋朝的服饰和瓦子七年级下册《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所在省级工作坊名称津津乐道所在小组名称河西历史国培小组学生前测重难点宋朝的瓦子重难点前提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瓦子既是宋朝物质生活发展的表现,又是市民精神追求提高的体现。反应了宋代商业活动领域的扩展。前测题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历朝的城市居民有没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结果分析学生通过对唐朝的“坊市界限分明”的史实进行分析,根据东、西市营业特点,得出应该没有专门的娱乐场所这样的猜测。说明学生对于古代的城市居民的生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由于我们之前的学习中,没有涉及到专门的社会史知识的学习,所以学生只能得出一个分析的结果。内容与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宋朝的服饰。本单元的题目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本课中宋朝的物质文明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是本单元经济和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其中服饰,又是宋朝物质生活发展的重要体现。关于服饰的问题,上学期学习《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有所涉及,所以在学习宋朝服饰发展受少数民族影响时,可以对之前的学习的内容加以借鉴,但是服饰的发展如何体现了经济的发展和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需要在上课时加以引导。难点分析本课的难点瓦子。瓦子的出现是宋朝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队伍壮大的结果。但是我们在之前的教学中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没有涉及过,学生难以进行知识的迁移。七年级的学生认知程度有限,对于瓦子的出现和商业发展的关系难以理解,需要加以教师准确适当的引导,小组加强合作探究。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宋朝的服饰和文娱活动的场所—瓦子的基本史实。2.过程和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从《清明上河图》中寻找书中的历史”这一活动,加深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过去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展示《清明上河图》,这是北宋东京城市生活的写照,它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呢?它又体现了宋朝怎样的社会风貌呢?开始今天的学习。2.新课讲授:先解释什么叫社会风貌—即衣、食、住、行(物质生活)和文艺娱乐(精神生活)。(1)分小组讨论10分钟,小组找出社会风貌的表现,并在书上做标记。请小组代表发言,小组其成员补充。(2)针对服饰问题,教师设置问题:北宋初年服饰有什么特点?(统治者崇尚简朴)北宋后来服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奢靡之风盛行)前后对比明显的原因是什么?(上节课讲到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水平提高了)劳动人民的衣服和宫廷服饰又什么区别?(劳动人民的衣服小袖狭身,跟宫廷的宽袖大衫有明显区别)北宋劳动人民的衣服是汉族传统的服饰么?(不是,是受少数民族影响的服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民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呈现程度加深的趋势,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态势)这样就把服饰的发展与本单元之前所学的知识有了很好的联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3)关于瓦子,设问:看一下书上对于瓦子的介绍,你们认为它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什么?(庙会、古文化街)给学生以类似的实例讲解瓦子的分类以及功能。提问:宋朝出现瓦子的原因是什么?(宋朝的东京是繁华的大都市,随着坊市界限的打破,早市、夜市等市场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市民的生活,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物质生活的满足刺激了市民对精神生活的要求)(4)充分利用《清明上河图》,在多媒体上呈现电子版的《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派小组代表近前观察,找出图上与书上本课相符的史实,并说出它的特点,并给予小组加分的奖励。学生能从图上找出瓦子、服饰、出行方式、邸店等史实,以活动的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学效果检测题易1.北宋初年,因为崇尚节俭,普通百姓只能穿()A.黑色的衣服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