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设计分析任课教师:宋学峰《孔子拜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学重点: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教学难点: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课前准备: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同学们,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我一直对两千五百年前的那个时代感觉特别好奇,因为在那个时代,世界上几个最伟大的思想家几乎同时诞生,在欧洲,有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和苏格拉底;在印度,佛祖释迦牟尼开始传道;在中国,更是处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时代,而在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并且十分有趣的是,孔子和老子不但同处于一个时代,两个人不但认识,而且孔子还曾经拜老子为师。那么,孔子为何要拜老子为师呢?孔子又是怎么拜老子为师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孔子拜师》。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谁?干什么?何谓“拜”?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拜”字,拜字的左边是一个“手”,拜字右边的上面也是一个“手”,下面是一个“丅”,(板书)“丅”为“下”的古体,拜就是双手向下。拜的本义在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礼记》中云:拜者,服也。“拜”有很多种意思,本文中的“拜”就是通过一种仪式达成某种关系。通过“拜”的仪式,达成师生关系,就是拜师。3、选择学习:你们是想先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呢?还是想先学课文,从课文了解孔子的为人呢?二、交流资料,认识孔子: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学生自由发言,注意不要重复人家的发言。)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自读课文:要求:(1)听录音读课文,听出哪些字词的读音跟你平时的朗读是不一样的,做上记号。(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交流:(1)出示词语,认读(重点正音“曲阜、日夜兼程、孔丘、仲尼、老聃):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然后用学生理解之后汇报的形式理解词语。(2)(课文中到底写了几个人?结合了解古代人的“姓”、“名”、“字”。)(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交流本文主要内容。(5)指出本文错误:同学们,文章中孔子多大岁数?(学生答:三十岁)老子多大岁数?(学生答:七十多岁)老子比孔子大多少岁?(学生答:四十多岁)。但是,在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我发现,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孔子是公元前551年出生,老子是公元前571年出生,这么一算,老子应该是比孔子大20岁,而不是文中所说的40多岁,同时,据史书记载,孔子和老子第一次会面是公元前523年,那年孔子28岁,老子48岁。显然和课文有出入。当然,我们也明白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体现孔子的虚心好学,即使是七十岁的老人,他也拜他为师。四、研读课文,感悟品行。1、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初说印象,不必求全求对,引导学生找课文中的有关句子来说明。)2、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能看出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的句子。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的句子,关键词语用红色表示。(1)“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从这句话中,你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