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恩来最后600天》有感:谈作风与担当——读《周恩来最后600天》有感市局政治部综合指导处党支部修峰近日,捧读《周恩来最后600天》一书后,更为周恩来总理的精神与人格所深深地折服。"周恩来最后600天"只是一个概数,实则是周恩来1972年5月患病到住院,直至离世的那段日子。从患病到住院,周恩来经历了两年艰难支撑危局的政治苦旅,从住院到离世,周恩来经历了近600天由生到死的病痛时日。虽精神上忍辱负重,身体上病痛折磨,但一件件国事,一桩桩大事,一起起外事,他仍亲力亲为、呕心沥血,用共产党人百折不挠、不忘初心的风骨,谋事干事、砥砺奋进的担当,挂肚牵心着共和国的成长与发展,直至油干灯尽、蜡炬成灰。"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破作风问题的根子所在。1973年9月,周恩来陪同外宾游览西湖。中午,外宾用餐由其他中央领导人陪同。周恩来便在"楼外楼"菜馆请随行人员吃饭。饭后,总理三次付费,共计30元,这让在场所有人目瞪口呆。一次,周恩来在上海机场候机时,服务员端上一杯热茶,当服务员转身欲走时,周恩来叫住了她,并让随行人员付给服务员一角钱的茶水钱。服务员不肯收钱。周恩来说:"一角钱一杯茶,人人都这样,我也不能例外。"一件件小事,处处体现着周恩来的党性就是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人、感染人、昭示人,成为共产党人的行为典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大多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也是领导干部的时代责任。打开周恩来1974年1月至5月31日的工作日程,不到半年,周恩来用自己的病躯始终承担着党和国家的重担。除了几次重病不得不卧床外,工作达139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的有9天,14至18小时的有74天,工作超过18小时的有38天,工作24小时以上的有5次,第1页共5页连续工作30小时的有1次。这岂是一组组简单的数字,分明是一滴血一滴血的流淌,是周恩来性格、使命与责任的刚硬担当。周恩来还经常告诫广大干部要有勇气面对现实、面对错误,"犯了错误,关起门来检讨是需要的,更需要的是到人民中去学习","应该公之于众,作自我批评".人们常说,做事先做人。只有不断完善自我、重塑作风,提升修养、勇于担当,才能更好地待人接物、说话办事。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首次学习时提出了既要大胆讲政治,又要善于讲政治;既要矢志抓发展,又要善于抓发展;既要勇于抓改革,又要善于抓改革;既要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又要善于化解矛盾和问题;既要有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又要有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这些,已然为新时代领导干部,勾画出了应有担当的"宽肩膀"和迎难而上的"真本领".作为一名公安民警,应该以周恩来为榜样,要以过硬的工作作风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用实际行动真正实现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第二篇:读詹天佑有感600字读詹天佑有感今天上午,我们学了一篇文章叫《詹天佑》。文章开头的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让我激动不已,詹天佑真是一位让人敬佩的人,他真了不起。詹天佑为什么是我国杰出而且爱国的工程师呢。课文告诉我:詹天佑爱国是因为他不怕外国人的嘲笑接受了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打击了帝国主义者的嚣张气焰,为我们中国人争了气。我想: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技术条件,还有帝国主义的嘲笑那么大的困难,詹天佑都不怕,那么我在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又算得了什么呢。不是有“不耻下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说法吗。今后如果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我要多和同学交流、多问问老师;还有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同学听听,并请同学提出意见、请他帮助修改。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詹天佑的爱国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杰出更是让人佩服。当他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来到居庸关,那里的山势高、岩层厚,就采用了“两端凿进法”。到八达岭,那里虽然没有居庸关山第2页共5页高坡陡,但有居庸关的三倍长,达一千一百多米。詹天佑一边和老工人商量,一边废寝忘食地分析、设计,最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