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绘画能力与研究性学习的和谐发展有人说,研究性学习适用于大学生、好学生。普通高中美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相对都比较差,平时用接受型学习这种简洁、直接的方法开展学习都感觉比较困难,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能行吗?有人说:研究性学习是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普通高中美术学习的目标不一样,在普高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否有这个必要?学生是否有这个能力?有人说:绘画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靠的是传承,所以,只要勤于示范,认真传授就可以帮助学生达到目的,没有必要对学生开展研究性的美术教育。有人说:接受性教育具有直接、快速习得即有经验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师生磨合,训练、培养才能形成经验、产生效率,而且学习周期长、见效慢、要求高。但现在高中生在校学习科目多,任务重,有些学生学习起点低,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吗?凡此种种思想,其实质问题就是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美术技能的学习,到底能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什么好处?研究性学习比接受性学习在时间和效益上、方法和结果上是否具有更高的价值?对此我想做一番探讨:一、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和有关理念追溯历史,自十八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至少被倡导过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直接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其目的是把人的精神从中世纪的蒙昧、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的心灵。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克伯屈等进步主义者以及康茨、拉格等改造主义者,这个时期倡导“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因为工业化时代的需要和社会民主化的需求,并且身受迅猛发展的实验科学的影响,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美欧诸国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主要倡导者为美国的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他们从理论上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作性推动了旷日持久的课程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为了适应“冷战”时期科技、军事与空间竞争的需要,目的是要培养“智力的卓越性”,造就智力超群的社会“精英”。我们今天研究的“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兴始与20世纪80年代,其形成的背景是在世界范围内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传统的“一次学习,终身受益”的观念,日益被“终生学习”的理念所取代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如为现代主义课程记专家多尔指出的“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需要,应建构一种具有开发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变更的。”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也就不能仅仅沿用原来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来学习预先确定的。由前人积累的文化和经验,而必须按照新的人才观来调整学习内容,充实学习方式。所谓新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参与的氛围中,在一种变化着的没有陈式的,还未知晓其基本内容或规律特点的情景中,学会主动探究,发现问题,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过程和规律,从而获取知识,形成经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分析和判断,使其具有应对各种变化的能力和创造力,象这样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在现代教学理论上可称为“研究性学习”。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也不同于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从学习目标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或旨在培养“理性的人”,或旨在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或旨在形成人们“智力的卓越性”。而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则旨在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它把“研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能力视为人的本性,视为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而不是与个性割裂的单独存在。所以个性健全发展是当今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习内容看,历史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