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弹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弹力。2.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思路弹力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力,本课主要以学生身边的活动设施的使用原理进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弹力。本节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和对身边几个简单的物体进行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了知道有的物体有弹性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接着,引导他们分析、讨论,找出什么物体具有弹性,以及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衣夹、测力计、园林剪、篮球等弹力应用材料、抛石机模型、注射器、微变形实验瓶。学生准备:小弹簧、橡皮筋、尺子、圆珠笔、蜡烛、海绵、橡皮泥、橡皮、塑料尺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教师演示:用抛石机模型抛出石头(粉笔头)介绍抛石机模型的原理。课件展示:课本主题图:公园一角的蹦蹦床。问题:你们玩过蹦蹦床吗?或者玩过类似的玩具?感觉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蹦蹦床能把人弹起这么高呢?[设计意图]用抛石机模型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孩子通过回忆玩蹦蹦床的情景,感受弹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活动一:弹性与弹力实物:让学生打开桌子上的1号纸包,看看里面有什么(橡皮筋、弹簧)谈话:拉一拉橡皮筋,压一压或拉一拉弹簧,你看到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变化,你的手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它们又发现了什么变化?活动: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活动,并可互相交流一下感受。汇报:让学生说说实验中的发现和感受。随学生的汇报板书小结。归纳:什么叫弹性?什么叫弹力?[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感受弹力现象,并归纳出弹性和弹力的概念。三、活动二:什么物体有弹性?谈话:用什么方法知道物体具有弹性?打开第二个材料包,看看都有些什么。活动:分小组活动,探究哪些物体有弹性,哪些物体没有弹性。并做好活动记录。汇报:说说哪些物体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结:通过实验活动,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行实验,大胆尝试,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和大胆动手的能力。四、活动三: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物: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带的有弹性的文具。活动: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谈话:生活中还有许多利用了弹性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课本上的都说了那些弹性的运用?讨论:学生说课本图上弹力运用。谈话:你能再举出例子说说弹力的运用吗?媒体:展示一些弹力运用的实例。出示:实物自行车。活动:同学们找一找,在一辆自行车上,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弹性,各起什么作用?[设计意图]让孩子回忆身边见过的利用物体弹性的例子,有利于培养孩子平时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五、拓展:活动:同学们看到每一组,还有一个注射器,把注射器的活塞拉出一些,用橡皮堵住注射口,然后用力压活塞,再松手(教师演示),有什么发现?汇报:学生汇报实验现象,说明原因:压缩空气也有弹性。讨论:压缩空气有弹性的运用。演示:玻璃也有弹性。讲解:有弹性的物体很多,只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罢了。[设计意图]让孩子用学到的知识去判断平时不曾留意的物体是否有弹性,有利于培养孩子平时就多观察、多思考的良好习惯。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