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2、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肯定学生不同答案,教学中鼓励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难点: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导入。二、学生默读课文,要求:划出总结性的句子;找出生字词;文体知识(三要素、基本结构);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三、新授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是否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作者文章开头这样的写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好处?2、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3、为什么说“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古人读书做学问特别强调勤奋、多读书,“悬梁刺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无一不强调勤奋多读。(1)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能否举出一例证明。(2)有人对这些话持不同的见解,请阅读下面相关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智理明言。但也有只读书不用心思考,不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的人,结果也一事无成。例如:南宋时的“硕学”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写宋书时却一个字也写不出,人称“两脚书橱”;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一点文章写不出,人称“书麓”。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问是一切做学问的人的必经的途径,“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华罗庚);思是读书做学问的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材料三: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辨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4、作者怎样提出这个观点?5、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1)做题2+1=?2(月)+1(月)=1(季度)3+4=?3(天)+4(天)=1(周)显然作者持反对态度,又是如何来论证的?(2)有人说,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你认为正确吗?6、思维训练活动(1)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1+1=?4+9=?5+7=?6+18=?(2)你来评一评:一群小学生在空地上踢球。一个孩子不小心,一球砸坏了一位长者家的窗玻璃。这个孩子跑到长者家里,当头就是一句“一块玻璃多少钱?”人们对这件事情看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三种:(1)没有逃走,主动上门赔钱,应予以表扬;没有道歉可以原谅。(2)赔钱就是认错、道歉的表现。(3)首先应该道歉,同时应该赔钱。你赞成哪一种?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有其他看法也可以提出来。7、自由练笔写出怎样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教师总结分析结尾。四、布置作业:选取文章最后一段的某一观点,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五、板书设计: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积累知识运用知识锲而不舍(素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本及教参)大荔县范家镇初级中学王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