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一年级音乐《音乐森林》教学设计(比赛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结合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尊重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的音乐素养。(二)理论依据:《课标》中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通过广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创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广告语说:“让城市互动起来”。那么,在教学上我们也应:“让师生、生生互动起来”!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感悟和创造音乐美,享受参与的乐趣。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音的强弱”选自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这一节课上的是音乐中的八个要素之——“力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是第一次出现教材中,通过图示启发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强弱不同的声音。认识力度记号“f”(强)和“p”(弱)。通过“感受音的强弱”、“分辨音的强弱”、“表现音的强弱”三个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初步感受和分辨音的强弱变化,训练学生分辨强弱音的反应能力和表现能力。(二)学生情况分析:音乐课上,学生特别渴望老师与他们亲密无间,所以,师生交流的密度要大,要有自主学习、自我表演的并且人人均等的表现机会,学习机会。依据课程标准和一年级学生自律性差、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师生合作法探究法、快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创造为目的”的教学原则,发展学生能力。学生通过音乐实践,一定会达到预期效果。(三)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本课是建立在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得审美与感知的体验,进行表现与创造。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意在充分展现音有强弱,对比鲜明,与学生生活中强弱的表象建立起稳固的联系。由于学生从这节课的导入部分就对声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下面强弱77音的探索中,一直保持高涨的情绪,使整个课堂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通过“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在不断的挖掘中经历了一次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立足学生认知基础,以表现强弱的歌谣为线索,使学生主动探索,用身体感知音的特征,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一个任务之中。运用“师生合作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在掌握要素、身体感受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要。在愉快的氛围中,力求使每个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运用“快乐教学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教师的引导,在和谐的气氛中愉悦的学习,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四)技术准备:教学方式:多媒体软件来源:1、使用“雅乐简谱版”打谱软件制作了歌曲的曲谱,便于学生演唱。2、用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将音乐和画面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直观、逼真、趣味性的画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软件应用类型:集中演示软件作用:演示动画,创设情景,和解决实际问题。(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问题: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对音乐有浅显的认识,善于表现自己,但理解能力、表现能力、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较为薄弱。对策:针对学生以上的这些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说、演、创造等活动,在力图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突出音乐元素----音的强弱。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音的强弱,并能够正确运用到歌曲演唱中。2、通过表演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乐趣,感受音乐情境,发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