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小八角中心校张英梅一、教材分析:《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第一学段)的特点,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们的展开图,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本册第二单元)的基础上来开展学习的。体积与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理解这一概念的重点在于理解“空间”的含义。在现代的汉语词典中“空间”的意思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除了要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外,还要注意使学生明确物体会占据一定的空间(它是三维的),物体所占的空间是不一样的(有大有小)。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在这里“容纳”是理解概念的重点。容纳: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人或物)。学生对体积的意义有了准确的理解以后,这部分知识将会变得轻松一些。在概念的理解过程中我将抓住这几个关键词来引导学生明确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二、学生分析: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哪些容器放东西多?哪些容器放东西少?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很多学生都可以举出合适的例子,这也将成为此节课可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因此要借助学生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虽然是五年级的学生,但是对一些实验活动仍会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三、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2、通过猜测、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3、在操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四、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活动中,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五、教学准备:1、教具:烧杯(三个)、石块(两块)、饮料盒(三个)长方体盒子(两个)、容器(两个)、小正方体块等等。2、学具:小正方体块(24个)硬币(每人4枚)六、教学活动:一、课前谈话:“三·八”节那天,幼儿园的老师留了一个作业:让每个小朋友为妈妈做一件事,很多小朋友都觉得给妈妈打一次洗脚水,比较简单。一位小朋友,打了半盆水;另一位小朋友打了半盆水之后觉得不太满意,就又打了一些水,终于打了满满的一盆水。你觉得谁的做法好?为什么?学生发言师:让我们带着这些生活经验,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二、探索新知:(一)认识体积活动一:初步体会体积的含义(取三个同样大小的烧杯,里面有同样多的水,三个一样大小的饮料盒,在第二个和第三个饮料盒中,分别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师:如果把烧杯中的水,倒入饮料盒中,想一想你会看到什么?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每个烧杯里都会剩下一样多的水。师:会不会和大家的想法一样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教师操作学生观察师:为什么和我们想的不一样呢?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饮料盒中有其他的物体。师:那会是什么样的物体呢?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汇报预设:1、饮料盒里的水没倒满2、有可能会想到具体的物体。3、放在水里可以沉下去。4、每个盒子里的物体大小不一样。验证猜测(将饮料盒中的水倒回烧杯,并取出饮料盒内的物体观察)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设计可以很好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且占据空间的大小不一样。)活动二:学练结合1、说一说教室里的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小?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对体积的认识)2、42页试一试: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汇报(让学生感受q物体体积的大小,为学习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做基础)3、用枚数相等的硬币分别垒成42页书中的形状,哪个体积大?为什么?预设:学生可能会觉得一元钱的硬币垒在一起时,直的和斜的体积不一样。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