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第三段语言品味1、“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中为何没有了梅雨瀑?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点拨:梅雨瀑也很美,作者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集中突出梅雨潭的美。2、你认为“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旁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美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地方的绿?点拨:写这些地方的绿,是以美衬美,正面衬托,并无贬低这些地方的意思,目的是为了说明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实在是恰到好处。3、作者将“绿”比作“少妇拖着的裙幅”,“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涂了‘明油’”,“鸡蛋清”,“温润的碧玉”,为什么要连用几个比喻,用一个不够吗?点拨:这几个比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绿”的形象、神韵、亮度、质地、色彩等角度,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官,让读者感受“绿”的美。4、这么美妙的“绿”,作者想赠于“舞女”和“盲妹”,如果你会赠给谁呢?你能展开一下联想吗?点拨:在明确联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句。5、“女儿绿”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把梅雨潭的绿叫“女儿绿”?点拨:两种理解都可以:仿“祖母绿”的构词方式而给绿的一个饱含深情的命名;作者顺着前文“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的比喻写来,便把眼前的“绿”称为“女儿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