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文章主旨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惩处、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难点重点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质疑课题。上课伊始,我向学生介绍,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在他十二岁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让学生齐读课题,并质疑读了该课题想知道什么?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想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检查词语,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2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志向?三、深入品读,仔细体会。1、同桌轮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拿起笔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留下思考的痕迹。2、全班交流课文中中华不振的句子,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1)课文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里发生的那件事,让同学们感受最深,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租界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指名读第七自然段,感受租借的繁华热闹,然后抓住“闯入”一词体会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2)学生轻声读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看得到了什么?(3)指导学生写“惩”字。四拓展升华1、孩子们让我们走近百年前的中国,感受那段中华不振的耻辱。播放中国人的屈辱画面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文字,相信触目惊心的视觉冲击,会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中华不振,我想此时再读第八自然段,相信学生就有所感悟了。二、初次感受课文(一)、通读课文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去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读书学会备注。在此,我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再次通读书本,寻求答案。学生在任务驱动中读书,目标明确,因而阅读也轻松(二)认读生字词1、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语你也会读吗?2、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借他们先进的武力强大的国力入侵到弱国,并在弱国内划定一个地方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不准弱国的人进去。这个地方就是——学生说:租界3、“衣衫褴褛”,当你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她身上的衣服怎样?衣衫褴褛就是指: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铿锵有力。大声读——铿锵有力。这就是铿锵有力。这个词——惩处。放到句子中你还会读吗?【设计意图】:“不把课文读熟不开讲”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多年坚持的阅读教学信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本环节采用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