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二)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设置意图和课文自身特点,联系课程标准“三维”要求,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2、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反复朗读以至成诵。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胸怀。(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但是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学习时需要我们提供帮助。三、教法学法(一)教法教学时,针对以上分析,特点是要体现八年级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要求,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教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二)学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法,合作探讨法。四、教学过程结合学生实际,我决定以“读”为突破口,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约2分钟)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学生活动: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教师补充并导入: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思乡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别样的心境。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迅速将学生引入课堂。(二)、作者与背景(约3分钟)①了解作者②写作背景学生小组间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与背景的资料,有助于对本诗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三)、整体感知(约15分钟)1、播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a、读音和节奏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点名学生作示范性朗读,学生互相点评,教师点拨停顿;最后学生按要求自由读、齐读。3、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4、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5、教师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掌握程度。【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3)念无以为乐者()()(4)遂至承天寺()(5)相与步与中庭()()(6)盖竹柏影也()(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设计意图:以诵读、质疑、合作和练习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的交流中整体感知文章,掌握文言知识。(四)、研读赏析(约15分钟)教师活动: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1、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用短语精要地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有何特色?3、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含义?4、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学生活动:四人小组讨论上面问题并推荐代表回答。教师活动:巡视,参与讨论,适时诱导点拨;最后评价与补充。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