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说课内容:一、说教材二、说课标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评价《辛亥革命》是人教新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部分。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所以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2、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培养观察想象能力;比较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培养比较分析能力。教学目标(二)过程与方法1、搜集有关孙中山的故事或影视资料,了解孙中山一生坚持革命的精神。2、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建立;同盟会纲领和三民主义之间的联系。3、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其结果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原因。教法学法教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五个环节:(一)导入辛亥革命(二)铭记辛亥革命(三)再现辛亥革命(四)探究辛亥革命(五)纪念辛亥革命由电视剧照导入自主学习1、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人物。2、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政治纲领、机关刊物、三民主义。3、武昌起义的时间、人物、过程。4、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合作探究第一组:说说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第二组:说出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的三种表达方式,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第三组: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武昌起义就是辛亥革命吗?第四组:辛亥革命的结果怎样?孙中山的革命目标达到了吗?武昌起义形势图正方:辛亥革命成功了反方:辛亥革命失败了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达到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补充材料:材料一: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材料二:1911年,全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纱厂有20家,纱锭约50万枚,资本1700万元;1919年,增至35家,纱锭65万枚。加上正在筹备和即将开工的二三十家,投资总额约6000多万元。1911年,全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面粉厂和机器磨坊约40家,1919年增至120多家。纪念辛亥革命中山纪念馆中山广场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酝酿经过意义兴中会的成立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的准备武昌起义的经过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