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探究活动课一-追寻孔子的足迹VIP免费

探究活动课一-追寻孔子的足迹_第1页
1/7
探究活动课一-追寻孔子的足迹_第2页
2/7
探究活动课一-追寻孔子的足迹_第3页
3/7
1选修4第二单元拓展课《追寻孔子的足迹——程朱理学》课外资料与练习(一)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文化十八讲·学术》(东周)儒家之道,具有六经。《诗》《书》《礼》《乐》乃古代大学的教科书。《易》《春秋》则为孔子最高之道所在。《易》言原理,《春秋》言具体的方法,两者互相表里。……到汉武帝时,儒学终于兴起了。虽由社会情势的要求,然其得政治上的助力,确亦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五经博士置弟子。所谓“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自然来者就多了。但当学术与名利有关时,治学者,往往不知大体,而只斤斤计较于一枝一节之间。甚或理不可通,穿凿立说,或则广罗异说,以自炫其博。引人走入旁门,反致抛荒正义。从研究真理的立场上言,实于学术有害。但流俗的人,偏喜其新奇,以为博学。此等方法。遂成为哗众取宠之资。汉代此等风气,由来甚早。此种风气既开,遂至专求闻见之博,不顾义理之安;甚且不知有事理。学术走入此路,于国家民族的前途,了无关系了。魏晋玄学,乃儒道两家的混合,亦可说是儒学中注重原理的一派。但玄学家们专研原理,而于措人之事的方法,不甚讲求,实际上无甚功绩可见。在探究原理上,印度的学术,是超过于中国的,佛学遂在这种情势之下兴起的。……佛教教义的高深,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然佛教以消灭社会为解决社会之法,断非社会所能接受。佛教的反动,是为宋学。宋儒的哲学,改变儒学之处安在呢?那就是抹杀认识论不谈,而回到中国古代的宇宙论。宋学中自创一种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有周敦颐、张载、邵雍三人。周敦颐假借古说,假定宇宙的本体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极复静,静极复动。如此循环不已,因生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人亦系此五种物质所构成。……及其见诸实施,则不外乎仁义二者(所以配阴阳)。仁义的性质,都是好的,然用之不得其当,则皆可以变而为恶,所以要不离乎中正(所以配太极),不离乎中正谓之“静”。经过周、张、邵诸家的推求,新宇宙观和新人生观可谓大致已定。二程以下,乃努力于实行的办法。大程名顥,他主张“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但何以识得此理呢?其第小程名颐,乃替他补充,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致知之功,在于格物。即万事而穷其理,以求一旦豁然贯通。……天下之物格不尽,吾人处事的方法,积之久,是可以知识日臻广播,操持日益纯熟的。问题倒在①未经修养过的心,是否能够格物?②如要修养其心,其方法,是否以格物为最适宜?所以后来陆九渊出,以即物穷理为支离,要教人先发其本心之明。和赞成小程的朱熹,成为双峰对峙之局。王守仁出,而其说又有进。守仁以心之灵明为知。即人所以知善知恶,知是知非。此知非由学得,无论如何昏厥,亦不能无存,所以谓之“良知”。知行即一事,然则“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然而良知无论如何昏厥,总不能无存,所以我们不怕不能知善知恶,知是知非,只怕明知之而不肯遵照良心去做。如此,便要在良知上用一番洗除阴翳的功夫,此即所谓“致知”。……宋学衰敝之后,在主义上,能与宋学代兴的,实无其人。……清代考证之学,不过是宋学的一支派。清学的功绩在于解释古书的工具,即训诂,尤为尽心……但仍是一种方法的转变,不足以自成一军。……到廖平、康有为出,就渐渐地引上经世一路了。思考题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儒家思想自春秋以来的发展线索。2(二)摘编自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探究活动课一-追寻孔子的足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