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联的经济建设之路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经济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研究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联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时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十月革命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斯大林模式时期、二战时期、二战后经济改革时期考纲课标(1)俄国十月革命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3)“斯大林模式”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917——1922——1991)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列宁勃列日涅夫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重在农业重在工业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经济政治突破体制,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对斯大林体制的改革苏(俄)联历史1917夺取政权1918巩固政权政治:掌握政权,实现民主经济:《土地法令》外交:《和平法令》退出一战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19181921192519531964198519881991解体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8共同点背景目的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形势严峻。物质极度匮乏。三年国内战争胜利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政治:都面临着严重的政经危机。经济:经济落后农业国,现代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集中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直接: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根本: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都是为了应对当时严峻的形势,从而巩固政权。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一、“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工业流通分配特点实质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①所有制: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抓大放小”,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②经营方式:租让方式。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全部余粮按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①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单一公在制)②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平均主义)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工资制(按劳分配)固定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在战时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社会的经济,企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共同点经济政治理论取得国内战争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②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①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恢复,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③是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实践证明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直接过渡间接过渡在当时都起过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积极作用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凋整、中国的改革开放告诉我们()①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②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够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③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④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